國際中心/陳慈鈴報導
▲裴洛西2日晚抵達台灣。(圖/翻攝自蔡英文總統臉書)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外訪團亞洲的行程已正式結束,期間陸續訪問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南韓及日本等5個國家,其中「旋風訪台19小時」備受國際關注,美中台關係也因此陷入緊張的局勢。裴洛西火速完成「亞洲行」,展現驚人的體力,被封為「鋼鐵阿嬤」,以下為本次外訪重點,內容整理如下。
【新加坡,8月1日至2日】
裴洛西率訪團於1日上午抵達新加坡,並與總理李顯龍、總統哈莉瑪(Halimah Yacob)會見,雙方在會見中談及了烏克蘭戰爭、兩岸關係、氣候變化等重要議題,隨後即出席新加坡美國商會(AmCham Singapore)活動發表演說。
總理李顯龍除了肯定兩國之間深厚而多方面的夥伴關係外,也討論了如何通過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等倡議深化美國在該地區經濟參與的方法,並強調穩定的美中關係,對於區域和平與安全的重要性。
▲裴洛西率團訪問新加坡。(圖/翻攝自新加坡外交部官網)
【馬來西亞,8月2日】
裴洛西第一次出訪馬來西亞,她率代表團參觀了國會大廈,拜會下議院議長阿茲哈(Azhar Azizan Harun),中午則是和馬來西亞首相依斯邁沙比利(Ismail Sabri Yaakob)一同享用國宴。根據裴洛西發表聯合聲明指出,雙方在會見過程中,討論到經濟、投資、公衛及國防領域等問題,並闡明雙方皆相當重視長久的雙邊關係,未來也會繼續在經濟及安全領域一齊共同努力。
2日下午,裴洛西搭乘專機飛離馬來西亞,不過根據航班追蹤網站《Flightradar24》顯示,專機SPAR19的目的地顯示未知(N/A),引發國際密切關注動向,航班追蹤網站《Flightradar24》更是一度出現癱瘓的情形。
【台灣,8月2日至3日】
裴洛西於2日晚22時43分抵達台灣,3日開始一日訪台行程,上午9時拜會立法院,由蔡其昌率朝野四黨團總召歡迎接待,兩人發表公開談話後,再進行閉門會議,晤談歷時約1個小時;隨後直奔總統府,總統蔡英文親自接見訪團,中午於台北賓館設午宴款待,據了解,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是座上賓。下午則是參訪景美人權園區,會見在台港人以及其他人權人士,於3日傍晚18時01分離台,並透過官方推特發布了一段1分26秒的影片,紀錄這趟台灣行,她更稱這是「歷史性的訪問」。
▲裴洛西離台,專機同框指標性地標「台北101」。(圖/記者邱榮吉攝影)
裴洛西離台後,在眾議院網站按訪台行程發表聲明,最令人人遺憾的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反對,台灣一直被排除世界會議之外,如世界衛生組織,強調「中國或許可以阻擋台灣派其領袖參加全球論壇,但無法阻止全球領袖或者任何人訪問台灣,對其蓬勃的民主致敬、凸顯其許多成就,以及重申致力於持續合作」。裴洛西指出,這次訪問是在印太地區更廣泛旅行的一環,美國與台灣人民的團結一致比以往更為重要,強調「我們將繼續在這個區域和世界支持捍衛民主對抗專制。」
裴洛西在與蔡英文談完閉門會議後,於聯合記者會上特別提到,自己為美國史上首位女眾議院議長,如今與台灣史上首位女總統會面,會談的重點包括安全、經濟與治理,至於代表團到訪則是是為了傳遞一項明確的訊息,「美國與台灣站在一起。」
裴洛西事先一直不願證實訪台行程,甚至繞行南海,2日晚才確定訪台。近日解放軍開始進行實彈演習,裴洛西5日表示,台美關係的基礎確立於《台灣關係法》等相關立法依據,除了提到「我們代表的目標並不是改變地區或台灣現狀」,同時也強調「(北京)可能試圖在其他地方擋下台灣的訪問或參與,但無法藉由阻止我們訪台來孤立台灣,美國和台灣擁有堅定的友誼。」
▲裴洛西離台時親切揮手道別。(圖/外交部提供)
【南韓,8月3日至4日】
裴洛西一行人3日抵達南韓,但重要的高階官員卻未到場親迎,「外交失禮」因此受到朝野撻伐。不過,南韓總統辦公室對此反駁,因為美方認為抵達時間太晚,加上降落在駐韓美軍基地等因素,因此婉拒國會接機。裴洛西礙於總統尹錫悅休假以及外長朴振也啟程柬埔寨出席東協會議,並未與二人會面,不過仍有與尹錫悅進行40分鐘電話會談。
裴洛西在4日上午會見了南韓國會議長金振杓,進行北韓問題,還有安全、經濟、氣候危機等領域合作討論。雙方在聯合聲明中除了宣示積極建立和平,實現北韓無核化,還會加強科技等領域合作。裴洛西在午宴結束後,前往南北韓邊境的板門店共同警備區(JSA)對官兵進行勉勵。
【日本,8月4日至5日】
▲裴洛西與日首相岸田文雄會見。(圖/AP授權)
裴洛西搭乘專機於4日晚抵達東京,5日上午與首相岸田文雄一齊享用早餐後,裴洛西親自旁聽眾院全體會議,並獻上向前首相安倍晉三致敬的悼詞。
緊接著,裴洛西與細田博之進行會晤,細田博之對於裴洛西的到訪相當歡迎,更指出「前首相安倍晉三一直致力於加強日美關係,我將繼承他的遺志,繼續為亞洲地區和平而努力。」對此,裴洛西回應,美國總統拜登極其重視亞太地區,並希望此行可以聽取各方意見,彼此之間相互學習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