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法國選民不滿菁英主義 高學歷金字招牌漸褪色

近年來,法國政壇企圖屏棄學歷迷思,主打務實作為以喚回選票。(圖/中央社)

▲近年來,法國政壇企圖屏棄學歷迷思,主打務實作為以喚回選票。(圖/中央社)

法國政壇向來具菁英主義色彩,領袖皆出自屈指可數的高等學府。然而近年來,菁英治理因改革不彰飽受批評,連政治菁英都弔詭地高喊「反菁英」口號,企圖屏棄學歷迷思,主打務實作為以喚回選票。

「論文一紙值千金」,台灣政壇論文爭議延燒多時。一般而言,法國對學歷的追求與重視,在歐洲國家中算是與亞洲較為接近。

法國教育制度中有獨立於一般綜合型大學的「高等學院」(grandes écoles),包含政治、法律、商業等領域,學費高昂、教學優質、資源豐富,培育業界人才,是有別於大學之外的「金字招牌」。這些學府包括簡稱Sciences Po的巴黎政治學院(Institut d'Études Politiques de Paris)、綜合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與巴黎商學院(Hautes études commerciales de Paris)等。

放眼政壇,更有多位總統、總理和企業執行長從有政經領袖搖籃之稱的「國家行政學院」(ENA)畢業,可見法國對於菁英教育的重視。這些學校大多訓練扎實嚴謹,學歷在社會幾乎是暢行無阻的保證。

2017年法國總統改朝換代,國民議會議員也大換血,世界報(Le Monde)進行議員學歷大調查,發現其中70%都有碩士以上學歷,遠高於當時全國人民平均27%具碩士學位的比例。超過半數議員在大學取得學位,14%畢業於巴黎政治學院,另外還有商業高等學院與國家行政學院等菁英學府。

2018年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內閣中,更是每兩名就有一人出自巴黎政治學院或國家行政學院,因此常被批評菁英治國,不知民間疾苦。

但有趣的是,法國領導階層傳統的「菁英主義」近年來正面臨挑戰與轉型。民調公司「法國公眾意見機構」(Ifop)副執行長坦特理耶(Brice Teinturier)2022年大選前分析,「法國人與政治的關係過去幾十間來不斷惡化:連續幾任政府都無法解決失業等問題,政治人物形象蒙塵,且左右派差異減少」。

換言之,法國曾經的大中央政府與菁英主義(Élitisme)的傳統在一次次的社運中搖搖欲墜,選民對政治的信心與參與度更是大不如前。

旅台法國獨立攝影師伯納多(Jimmy Beunardeau)以選民身分告訴中央社,儘管法國政治精英文化有注重學歷的傳統,但「法國人越來越討厭這種從高等學院畢業、不食人間煙火的政治人物了」。

在他看來,大多數民眾現在更重視的是他們的在地經驗,「根本不在乎文憑。這也解釋為什麼法國人真正會參與的選舉是市長選舉」。

據法國國會較有實權的下院「國民議會」的調查,40%法國民眾認為國民議會無用,比1985年的調查暴增27個百分點,僅44%受訪者對國民議會有信心;然而同一年巴黎政治學院政治研究中心(Cevipof)政治人物信心調查則顯示,74.3%的選民對市長有信心。

擅於洞察民心與包裝的馬克宏抓住選民厭倦左右派鬥爭與菁英治理(élitocratie)的想法,於2016年大選前成立自己的政黨「前進!」(隔年改名為「共和前進!」),大打「民間社會」與「務實主義」口號,邀請多位民間人士加入,企圖展現全新政治階層。

2021年,馬克宏更以「打破菁英主義」為由,下令關閉母校國家行政學院,同時建立「國家公共服務學院」(INSP),目的是讓公職人員背景更加多元。

民意所趨,今年總統競選期間,不僅馬克宏,梅蘭雄(Jean-Luc Melenchon)、瑪琳.雷朋(Marine Le Pen)在內的一掛高學歷總統候選人為吸引選票、「拯救民主」,都爭先恐後打出反菁英論述。媒體稱這群人為「反菁英的菁英」,並將這政治現象形容為「法式弔詭」。

在條件許可下渴求更高學歷為人之常情,然而就如坦特理耶所觀察,選民與菁英間的鴻溝越來越大,厭倦菁英治理的選票也更難以捉摸:不再跟隨特定黨派,而是以議題為導向,隨意更換左右,甚至放棄投票。

社會改革成效不彰,使法國長期以來的菁英主義受到嚴重質疑,加之草根黃背心運動崛起,政治人物名校光環已大幅消退,不復以往。或許學歷在政治階層中仍是相互認證、裙帶的信物,但法國選民近年更在意的是務實經驗與在地耕耘,在選民眼中,高學位已逐漸不具特別意義,甚至可能引發反感。

中央社
#國際頭條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