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芸葶/台北報導
懸壺濟世、仁心仁術,不再是匾額上的四個字,而是映照在義大院長杜元坤,身上的真實寫照。杜院長今年62歲,踏入醫界執刀30年,從骨科權威跨入神經外科,獨創出享譽國際的「杜氏刀法」,成為人人景仰的「狂醫」,但杜元坤並不因此自負、自滿,反而時常捐款,30年來累積捐出上億薪水;且每月還會空出時間,前往澎湖義診;遇到付不出診療費的病患,杜元坤還會自掏腰包安排手術費用,展現仁者醫心。因此今年也獲得公益傳播基金會,與三立媒體集團共同舉辦的「第四屆台灣義行獎」肯定。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耐心教導醫護人員。(圖/三立新聞網)
61歲的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是臺灣顯微及臂神經叢手術領導先驅,他自創的「杜氏刀法」更是海內外知名,多年來受邀到世界各地進行示範手術,在醫學界眼中,杜元坤屬於「非典型」醫師,出身骨科的他,不安於現狀,更跨界挑戰整形外科、神經外科,因此人人稱之為「狂醫」,在醫界頗具盛名。
▲杜元坤院長與醫護同仁細心巡房。(圖/受訪者提供)
「我們做為一個行醫之人,必須要以病人為出發點。」,杜元坤醫師不斷用同理心,換位思考病患需求,對每位病患盡心盡力的他,經常開刀到凌晨,因此時常以醫院為家,隔天不到七點再帶著醫師、護理師們一一巡房,三十年如一日,如此繁重的工作量,卻未壓垮杜元坤當醫師的熱情,反而每個月還會特地空出時間,前往澎湖義診,而讓他每月堅持做這件事的動力,竟是受「便當奶奶」的啟發。
「兒子給她的房子都賣掉,賣的便當只要十塊錢,自己生病了,住院一天就要出去幫別人服務,讓我最感動的是,她是每天做。」杜院長侃侃而談這位「十元阿嬤」的真實故事,不難看出他眼中的敬佩。而這個故事,也讓杜元坤醫師省思,「三個月、四個月去一次,我離開之後他們該怎麼辦。」因此長期駐診的想法,在他腦海中萌芽。
▲杜元坤多年在澎湖長期駐診,致力投入偏鄉醫療服務。(圖/受訪者提供)
杜元坤院長每月往返澎湖、高雄,身體力行10多年,更創下在澎湖9座小島,瘋狂看診的超強紀錄,因此「候鳥醫師」、「跳島醫師」也成為了杜元坤的代名詞。而這一切只因為他體貼病患,「這些病人要看我的時候,不用到這裡來,我飛過去看你們,病人不動,醫生動。」杜元坤的所作所為,幫助的不僅有病患,更影響著下一代醫護,投入偏鄉服務。
杜元坤院長的事蹟還不僅於此,在行醫過程中,如果遇到家境貧困,或是沒有健保的病患,杜醫師更自掏腰包,解決病患困境,「我們不僅要把人家治療好,甚至我還是所謂的『紅包醫生』,誰沒錢我就送錢給他。」杜院長幫助過的病患不計其數,而他的善舉更不僅限於診間內,曾經也有杜元坤的同僚表示,「別人都是撿貓、狗回家養,但他卻是撿了個病人回來。」只因為杜元坤有把握,可以將這名病患慢慢醫好,便特地將患者從宜蘭,接到了高雄義大的護理之家,還親自請看護,一個月要花費7、8萬元,也都是由他全權包辦。
▲杜元坤大病初癒後,身形消瘦一半仍積極行善。(圖/三立新聞網)
如此多的行善義舉,加上本身醫師的繁重工作,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2、30年來飽受胃食道逆流之苦,家族中又有遺傳性高血糖,在2020年生了一場大病,開刀後暴瘦20多公斤,讓杜元坤體會到人生無常,而他的善舉並沒有因此中止,反而是更追求及時行樂,開始拚了命的教學生、開刀、看診,更賣命地奉獻人生。
埋首於工作與救人,杜元坤院長是大家眼中的好醫生,但他卻也自嘲,自己不是一位好爸爸、好丈夫,因為一年裡他回家見親人的時間,幾乎屈指可數,對家人很是虧欠,但看到病患對醫師的期盼眼神,讓他很快就邁向下一項挑戰。杜院長曾說過,「不做妻小財產,是社會的財產,我是公共財。」家人也從原先的不解久而久之現在也就釋懷了。
行善之路一路走來,杜元坤沒有一刻覺得辛苦,反而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在他身上得到驗證。今年62歲的杜院長,執刀多少年,就行善多久,他甚至還預立遺囑說,「萬一有天蒙主寵召,希望把我所有的財產,都可以全數捐給公益。遺囑的第一點,就是不留給子孫」,成為了仁心仁術的最佳典範。今年杜元坤院長榮獲台灣義行獎肯定,正是因為他在艱難時刻、伸出援手,就如同義行獎的理念,找出勇敢、堅持不懈的人,讓社會感受到溫暖,並重拾見義勇為的精神,鼓舞民眾拾回助人初心。
▲杜元坤院長一生行善30多年,早已捐出破億善款。(圖/三立新聞網)
感謝 回春堂製藥 冠名贊助
因為有你 世界更精彩
台灣義行獎官網
https://yixing.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