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國內研究首證實,塑膠微粒在肝臟的堆積高於胰臟(圖/翻攝自pixabay)
塑膠微粒對人體消化相關的臟器影響仍屬未知,最近衛福部食藥署首度委託國內學者所做的「食品中塑膠微粒之安全及暴露風險評估」動物實驗研究證實,塑膠微粒確實有可能在臟器內堆積,且脾臟的堆積數少於肝臟;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文倫推測,肝臟是解毒器官,當中有許多代謝細胞,如巨噬細胞可吞噬有害物質,再給當中的酵素代謝後,傳遞給膽道、尿液排出體外;但若暴露量超出肝臟負荷,塑膠微粒便有可能給肝臟帶來危害。
食品風險評估諮議會,最近針對食藥署委託成功大學所做的「塑膠微粒之安全及暴露風險評估」做出討論;食藥署食品組研究技師施孋恩表示,食藥署委託學者,想了解塑膠微粒在動物臟器的殘留,特別是消化道的胃、小腸、盲腸結腸與糞便是否也會殘留塑膠微粒。
研究共針對12隻小鼠,參考國際方法,以粒徑大小0.1㎛的塑膠微粒滴管灌食,並以遠紅外線儀器觀察塑膠微粒在動物臟器的殘留情況,分別進行了48小時臟器堆積與12週腸道功能試驗,結果發現;塑膠微粒確實會在臟器內堆積。研究也發現,脾臟出現堆積數的確少於肝臟,目前尚未了解原因。
肝臟塑膠微粒堆積量較高 醫:是解毒器官
為何肝臟的塑膠微粒堆劑數量明顯高於脾臟?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文倫推測,肝臟是解毒器官,當中有許多代謝細胞與酵素可幫助人體解毒,排除有害物質。特別是肝臟當中的巨噬細胞會將這些有害物質抓下來,當巨噬細胞吞噬有害物質後,會再給肝臟當中的酵素代謝,傳遞給膽道、尿液排出體外。這次食藥署的研究也發現48小時後,動物體內堆積的塑膠微粒幾乎都能排除體外,且在動物的糞便、尿液也都有發現塑膠微粒。
食藥署的研究也證實0.1㎛較小的塑膠微粒,會在睪丸堆積,可能是較小的塑膠微粒能夠穿透血睪丸屏障(Blood-Testis Barrier)。對此,王文倫表示,這代表塑膠微粒可透過血液遍布到全身,全身的任何細胞都有可能暴露到塑膠微粒,最後再經由肝臟、腎臟等兩大解毒器官代謝。雖然大部分有害物質可靠肝、腎排出,但若暴露量超出肝臟負荷,塑膠微粒便有可能給肝臟帶來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