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r. Phoebe/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不得不說,很多時候外向者的個性在美國社會中相對吃香,畢竟美國文化有時跟大吵大鬧畫上等號,從小到大最受歡迎的同學在美國班級中不是好學生,而是瘋學生,喝酒趴踢瞌藥沒有最狂只有更狂。除此之外,美國也強調積極主動,你不只一次看到文章說在美國就得敢秀敢講敢膨風,最好有把三分說成十分功力,這樣加薪升官發財一定就是你而不是隔壁的白人。
每次看到這樣的言論都讓我感到頭痛,先不說白人比亞裔更容易得到升遷是因為種族優勢,我同意積極爭取薪資捍衛權利的確是在美國職場走跳的重要方針,但這絕不是建築在外放的敢秀敢講而已。我倒認為,美國文化注重認清「你是誰」,無論個性樣貌膚色,都該想辦法找出並善用自身優點。如果今天你的個性害羞內向卻善於觀察,要求你一股腦跟著其他人開趴喝酒,最終結果也只會讓你彆扭不自在,更別提升官發財。
外向者藉由在人群中相處找到能量,內向型則藉由獨處激發潛力,像是光譜兩端。電影小說男主角往往是桀傲不遜的冒險者,很多時候憑一股腦衝勁就征服眾人。外向型的美國總統也往往在歷史定位中被認定更有魅力,比如柯林頓和甘迺迪。因此在美國社會中,從小就教導小孩努力展現外向外露的自己,從趴踢舞會到運動都是如此。
但是在美國走跳一定要外向嗎?我倒不這麼認為。
Susan Cain是名哈佛律師,撰寫了紐時暢銷著作《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中文翻譯是《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若按原文翻應該是《安靜:內向者在這不閉嘴的世界中發揮力量》)而一炮而紅。作者指出,我們往往過度在意充滿熱情又講話大聲的外向者,並且想盲目跟隨,卻忽略了內在是否有料和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甚至在定義成功的領導者時,更以為必須熱情如火的演說令人落淚才行,不像直銷佈道會就不夠勇猛。但事實上,這是個被許多研究打臉的迷思。比如管理學家Jim Collins研究上百間在該領域傑出的公司的CEO們,發現這些公司的領導者都不是熱情如火外放積極的狂熱分子型,反而大都擁有內向型人格:安靜沉穩、謙卑低調、謹慎有禮、不邀功也不自誇的特質。Collins表示,我們需要的不是外放的個性來改變公司,而是把公司而非自身的自尊擺第一位的領導者。
外向者的奔放是有喧染力的,往往也是憑著如此讓大家想跟隨。書中指出,心理學教授Richard Howard提到,「許多人都認為應該聚焦在正能量上,這是不對的…過分的膨脹正面情緒反而會使人有反社交和自我毀滅的情況。」外向者比內向者更會聚焦在粉紅泡泡上,卻也讓人看不到真正的危險或該避開的指標,讓我們不考慮結果就做決定。
除此之外,外向者或許比內向者在小學時期更加吃香,但是高中大學卻是內向者成績更加優異,也比外向者擁有更高教育水平。這其中原因不是因為比較聰明,而是內向者卻更會內化思考,作者指出,「內向者會謀定而後動…花更多時間在工作上,更不願放棄…堅定不移不是個浪漫美麗的特質。如果天才的完成是1%的靈感外加99%的努力,那麼現今我們的文化則是聚焦在這1%。我們喜歡那1%曇花一現的美麗,可是真正能力來自99%的辛苦付出。」
▲(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不同於美國文化偏向外向者,作者也指出亞洲社會更重視傾聽和謙讓的美德。她訪問史丹佛大學學生Mike,他在天龍區Cupertino的亞裔家庭中長大,謙和文靜。他表示「極度討厭表面哈拉和膚淺交談。他花更多時間和其他亞裔在一起,因為其他非亞裔成員往往讓他覺得必須努力自嗨或裝興奮,即便這完全不是他自己…那些不夠大聲不夠勇猛的人往往被誤會為懦弱或有所欠缺。」
根據YouGov的調查研究,發現52%的美國人都表示他們內向多於外向。調查也指出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加有創意,由於人們往往在和他人社交時被他人影響,但是內向者由於更喜歡獨處而擁有獨自思考的空間。甘地、林肯總統、比爾蓋茲、巴菲特等也都清一色是內向者,因著他們堅守自身獨樹一格的個性,達到他們的位置。
D從小內向害羞並在成長過程中吃不少虧,比如因為太過害羞而被霸凌,不能言善道而被記遲到,不像其他人為自己開脫。但是D卻是我見過最聰明的人之一,不因為他名校博士的光環,而是他天文地理甚至人文藝術都精通。他討厭參加人多的派對,卻在你有需要時為你親手桿皮做蔥油餅。D他從小隨著新移民的父母從台來美,在這過程中受到不少傷害。他憑著內向型人格的毅力,在年過三十後積極和父母溝通,分享自身傷害。剛開始這段溝通不斷碰壁,遭到父母否認與不諒解,不只一次在爭吵中草草結束。但是D不放棄,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換方法試試。他說許多人都勸他放棄溝通。可是因著他頑固堅毅的心智,一點一滴讓他的聲音被聽見。父母開始改變對他的態度,親子的關係和界線被豎立。多年後親子關係反而因這層碰撞和誠實更加圓融和穩固。
F是名在白人診所工作的亞裔醫師。他個性謙和有禮,外表看起來好說話,不招搖也不外放,單憑按部就班看病人成為當地極有聲望的醫師,預約得排到三個月後。在醫療的世界中,不同於公司制度的層層關卡,F一直想得到合夥人的福利,努力想說服診所經理和上司。剛開始自然是遭到軟釘子碰,但是F不停傾聽上司的擔憂,並且列出自身的要求,一來一往超過一年之後,終於得到經理和經營者的點頭,拿到他想要的合夥人資格。
D和F他們的共通點是善用自內向型人格的優勢。F最終成為合夥人不是因為他多會行銷,而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業績,外加他身為內向者所擁有的耐心和毅力,不輕易接受拒絕,努力讓鐵杵磨成繡花針,直到他得到想要的東西為止。
無論是在職場或是人際關係上,我們往往聚焦在外向型擅長的「如何被看到」上,並將這點無限放大。但是卻鮮少談論如何提升自身能力,因為這過程相對漫長又常常碰壁,需要耐心和毅力來面對,這正是內向者所擅長的。內向者和外向者從來就不是誰比較行或厲害,比較像互補的陰陽關係。一邊能帶給團隊謹慎思維,另一邊則給予熱情和喧染力,兩者都萬分重要,缺一不可。
或許外向型會最先在美國社會中被注意到的,但能長期站穩腳跟並且維持卓越的,很多時候卻反倒是內向型人格的人。
延伸閱讀: 事業愛情親情三得意,只出現在童話故事裡、媳婦是永遠的局外人?、愛要用婚前協議來證明?、對抗童年逆境傷害、學會說不的界線教學101、高齡產子的背後、關穎珊的跑道轉換、關係中的冷暴力、休生養息的藝術、愛要用婚前協議來證明?、高學歷家庭主婦、那些在美國落地生根的人、人情味兩三事、菜鳥新移民vs.歸國留學生、留學的預備,虎媽的戰果、虎媽放手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