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桃園報導
桃園市自升格直轄市(104年)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工業產值近3兆元,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工業產值最高,人口成長率最高,機動車輛成長率提高的三高城市,是全台第一大工業科技城,並持續推動多項大型開發案,環境負荷量持續增加,但空氣品質卻是逆勢的提升。
▲龜山三環工業區記者會。(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桃園市空氣品質至升格以來,一年比一年更好,至111年空氣品質良好(AQI≦50)比率已達67.0%,為六都第一,較104年(37.8%)提升29.2%,而細懸浮微粒(PM2.5)年平均濃度,110年降至14.1 μg/m3,已連續兩年低於國家空氣品質標準,統計至今年最新濃度再降至11.4 μg/m3,皆顯示桃園市空氣品質有逐年改善的趨勢。
▼▲桃園空氣品質淨化區。(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桃園市達成空氣品質逆轉勝,主要推動共30項創新管制作為,透過公私協力結合民眾,共同推動管制策略落實污染減量。
大廠帶頭減,科技監控領頭羊
在固定污染源方面,針對在地排放量較大的廠家進行逐一協談減量,至今已完成13家減量改善,大幅降低空氣污染。除減量協談外桃園市率先推動科技執法,透過結合科技大幅提升管制能量並節約人力,在污染監控上全國首創防制設備操作參數連線(CPMS)及自動連續監測(CEMS),目前固定污染源全時監控已達63%。針對小型廠家推動轄內工業區裝設空氣盒子達1000處。在營建工地的管制上,全國首創空品感測器連動灑水設備智慧判斷防制時機,當工地揚塵過高立即自動灑水抑制污染排放。全國首創成立環境污染監控中心執行數位派遣,當發現異常即時預警通報,車輛即時定位就近稽查,有效處分率達12%,遠高於全國平均,化被動為主動,有效提升民眾滿意度。
▲固定工廠巡查。(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柴油車檢測畫面。(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友善最後一哩路,翻轉車輛結構
在車輛污染管制上,桃園市透過汰污換新友善電動車環境,翻轉車輛結構。近年來桃園市積極推動電動機車,電動機車充換電設施增加至1,636站成長2.5倍,電動機車數已達8萬6,000輛,電動機車市占率達6.57%,人均持有率六都第一;而二行程機車104年至今淘汰數達13萬輛,淘汰率超過8成,剩餘數及市占率皆為六都最低。桃園除增加電動機車整體使用量及使用環境,亦積極推動共享運具,目前共享運具總行駛里程達1億5千萬公里,友善市民最後一哩路。
▲龜山三環工業區記者會。(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電動機車宣傳活動。(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公私協力空品專區雙管齊下
在空氣品質改善上,僅依靠單方面管制手段,面對如此巨大環境負荷下,無法更進一步突破空氣品質,因此桃園市積極尋求公私協力,結合民眾力量在柴油車方面,桃園市首創認證保養廠推動保檢合一制度,目前已完成認證5家保養廠,大幅提升整體認證流程,同時推動首座機場、醫院及物流中心空氣污染維護區,嚴格要求進出車輛排放標準,桃園市同時也是全球首屆生態物流(ICLEI)主席城市。並積極建立「空氣品質淨化區」,提供民眾健康活動休憩區域,「空氣品質淨化區」透過種植植物綠化,達到改善空氣品質、提昇生活環境品質、提供休閒、生態與環境教育和資源永續利用之目的,目前已劃設空氣品質淨化區,轄內累計共156處,並結合企業及志工共同認養,協力維持空氣品質淨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