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減重手術不只能治療肥胖,還能改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一名患有高血壓的38歲女上班族,日前因胸悶不適就醫,檢查發現有冠狀動脈狹窄,需定期服用抗凝血劑追蹤。由於體重破百,BMI值高達48,平時走沒幾步路就會很喘,因而被轉介至減重外科進行縮胃合併腸繞道手術,術後三個月不僅成功減下20%的體重,心血管問題也大幅改善。醫師提醒,肥胖會造成痛風、睡眠呼吸中止症、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建議BMI值大於32.5的民眾盡快就醫尋求專業治療。
▲醫師提醒,肥胖會造成痛風、睡眠呼吸中止症、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建議BMI值大於32.5的民眾盡快就醫尋求專業治療。(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肥胖者罹慢性病風險多3倍!
很多人年輕時身材苗條,但隨著年紀增長,體態逐漸發福,主因都是熱量攝取過多,加上沒有透過適度運動消耗多餘熱量,才會造成熱量囤積體內引發肥胖。三軍總醫院減重代謝手術暨體重管理中心主任徐國峯醫師表示,統計指出,當熱量攝取超過7700大卡時,人體就會增胖一公斤。而根據WHO定義,BMI 值大於30即為肥胖,發生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血脂異常、膝關節炎及痛風的風險,比健康體態者高出3倍,建議透過專業協助來控制體重。
縮胃合併腸繞道,最多可減一半體重!
針對BMI值超過35的肥胖病患,必要時介入外科減重手術,是刻不容緩的議題。徐國峯主任補充,減重手術分成「縮胃」及「繞道」,兩者都是透過減少患者進食量並降低熱量吸收,來達到減輕體重的效果。臨床顯示,縮胃手術雖可減去20~30%的總體重,但對於BMI值超過40的病態性肥胖者而言效果有限,故一般都會以繞道手術來進行,如「縮胃合併腸繞道」或「胃繞道手術」,術後患者可減去總體重的35~55%不等,並在術後一年至一年半達到體重最低點。
能量器械輔助,提高手術安全性!
研究證實,肥胖者只要減少5%以上的體重,就能為健康帶來許多好處,而接受減重手術的肥胖病人在術後十年內,甚至可以降低三分之一的死亡機會。然而,台灣重度肥胖的成人願意積極尋求治療者卻只有不到1.5%,還有許多民眾長期暴露在肥胖風險中而不自知。徐國峯主任分析,不少民眾躊躇不定的原因在於擔心手術風險,但隨著減重手術在台灣發展近三十年,醫界已有許多先進的輔助器械可大幅提高手術安全性。
舉例來說,以往醫師在切胃時,必須用血管鉗夾住出血部位的血管,再做結紮止血,步驟繁瑣,所需耗費的時間也較長,但若能在術中搭配「組織自動凝集器」等能量器械輔助,就能在精準分割血管的同時,達到止血的作用,可以大幅縮短手術時間,並降低麻醉風險,一般而言患者術後第三天即可順利出院。
飲食控制搭配適量運動,術後不復胖!
考量肥胖帶來的健康疑慮,針對BMI超過32.5且合併代謝症候群者,健保已有給付減重手術。不過,徐國峯主任強調,減重手術並非一勞永逸之道,畢竟胃是很有彈性的器官,若術後生活習慣沒有改變,還是會再復胖,提醒民眾,少吃精緻澱粉、多吃蔬菜、適量補充蛋白質、避免加工食品,並以蒸、煎、煮取代烤、炸的烹調方式,才能徹底遠離糖胖症的威脅!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