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聖嬰現象蓄勢待發,氣象專家賈新興表示,觀察秘魯外海海溫近3個月的數據發現異常偏暖,根據聖嬰指標顯示,5到7月出現聖嬰機率高達8成,持續至冬季仍有7成機率。聖嬰或是反聖嬰現象的影響,不是颱風生成總數、侵台颱風總數,主要是針對對颱風生成位置的影響。
▲蓄勢待發的聖嬰現象。(圖/翻攝自臉書:賈新興)
氣象專家賈新興於臉書表示,最近3個月的海溫距平圖顯示,秘魯外海的海溫異常偏暖,根據聖嬰指標顯示,今年2月至4月數值為-0.2,預報則顯示於5至7月,出現聖嬰的機率高達8成,持續至冬季仍有7成機率,「蓄勢待發的聖嬰現象」。
至於強度方面,賈新興表示,電腦模式預估有略超過1.5度,屬於中等強度的聖嬰現象,主觀綜合預報則顯示,略接近於1度,屬於弱聖嬰現象。
而聖嬰現象的可能影響,賈新興說,颱風生成位置偏東偏南,颱風生命期長,強調偏強。至於大家關心的侵襲台灣的颱風,關聯性則不高,需視颱風生成後當時的大氣環境。
▲聖嬰現象(ENSO)與西北太平洋颱風的關係。圖為每年6月至8月颱風平均生成位置,數字代表年份,紅、綠、藍色數字代表當年為聖嬰、正常、反聖嬰年,橘色、淺綠、淺藍色十字分別代表上述3個群組的平均。(圖/翻攝自氣象局官網)
另,根據中央氣象局網站資料,聖嬰與反聖嬰並非完全反對稱,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聖嬰海溫異常的程度較大;其次,強聖嬰個案最大海溫異常海域位於赤道東太平洋,但強反聖嬰個案最強冷海溫異常則是接近赤道中太平洋;再者,反聖嬰持續時間較聖嬰長,有時甚至長達2、3年。
聖嬰與反聖嬰現象對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總數、侵台颱風總數影響均不大,主要是對颱風生成位置的影響。在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東南,即距離台灣與東亞陸地較遠,所以,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長,颱風強度亦略為偏強。反之,在反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西北,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短,颱風強度略為偏弱。不過,聖嬰及反聖嬰現象並非影響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的唯一因素,在個案間還是有很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