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韋帆/台北報導
▲章定煊表示,買房子「用時間換空間」,在高房價的現在已經不合時宜。(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建案銷售話術常聽到「用時間換空間」,如新北市淡水、桃園青埔等區域,真的划算嗎?無殼蝸牛教授章定煊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表示,「這件事半真半假,預售屋案場銷售告訴你其一,卻未告訴你其二,談不上欺騙,但可能住進去半年到一年就會開始後悔!在高房價的現在已經不合時宜。」
章定煊表示,正常邏輯來說,距離市中心越遠,房價就會越便宜,所以通勤時間與房價本身就會成反比,通勤時間越長,房價越低,通勤時間越短,房價越高。但問題就出在,現在房價都高得不像話,建商說的「用時間換空間」,真的划得來?
他指出,其實這樣的問題全台灣都有,而且長期存在,早在1962年「台北-基隆」新台五線開通時,建商就有以「用時間換空間」銷售房屋,當時到台北約40分鐘,台北市房價一半,大家都覺得很好。
但後來「沿線建案汐止、七堵、八堵一路蓋到基隆」,人口車流攀升後,通勤開始塞車,「台北-基隆」從40分鐘變成1小時,又從1小時變成1.5小時,很多人就直接搬回台北了!
章定煊進一步說明,「我上面說的是7、80年代的事情喔,現在房價高漲,『用時間換空間』這樣的說法到現在還在用,像是桃園青埔、新北淡水,近年也不少台北人買到這些區域,沒多久又搬回大台北市區。」
他分析,所謂的「用時間換空間」,有三大問題如下:
一、1個人每天只有2~3小時空閒時間
1個人1天只有24小時,建商常常只提單趟通勤成本,對於上班族而言,首先要考慮到來回成本,假設家中到上班地點,單趟1.5小時,來回就是3小時,然而,1個成年人來說,每天8~10小時上班、6~8小時睡覺、3小時吃飯,實際上就只剩可憐的2~3小時的空閒時間,每一天都用來換通勤,大致上半年~1年就會開始後悔。
二、只算上班通勤時間 沒有想到機能問題
此外,建商的通勤成本通常只提到上下班,卻未提到生活機能問題,假設買到機能殘缺的區域,如機捷沿線某些站點,到便利商店、診所、學校,距離都相當遠,再加上這些交通時間,恐怕入住後,想要好好休息相當困難。
三、邊陲地帶房價漲得真的有價值?
如淡水新市鎮,興建輕軌後,新建案喊漲一次,事實上,輕軌慢如腳踏車,還不如機車速度還更快,但中途的塞車也讓人身心俱疲。
章定煊說,所謂的「用時間換空間」,前提是建立在房價真的有便宜到一半以上,或許有人會覺得划算,但現在房價通通這麼高,即使真的有便宜一半,大家也得掂量自身負擔能力,或許不如「用租屋換空間」,買市區中古屋或租屋還來的輕鬆。
★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