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壓立陶宛結果失利,立陶宛國會議員表示,北京現苦思如何讓其大使返回維爾紐斯,像沒事般跳過這一章,這為其他國家與北京打交道提供一種範本;且從長遠來看,最大的贏家是台灣。
▲北京打壓失利,立陶宛議員馬爾德基斯指出,「台灣是最後的贏家」。(圖/中央社)
美國之音5日刊出立陶宛國會議員馬爾德基斯(Matas Maldeikis)專訪,表示中國最初對立陶宛進行打壓時,想到的是閃電戰和一場速決戰,以展示北京的力量,認為立陶宛政府在這種強大攻勢下會垮台或做出讓步。他說,結果卻是大家沒有想到的。
在中國對立陶宛祭出制裁後,馬爾德基斯指出,不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在首都維爾紐斯舉行了峰會,立陶宛出口在一年半的時間裡增加了45%。中國當時試圖把立陶宛當作一個負面案例,即如果不服從,下場會是什麼,但打壓立陶宛的結果卻事與願違。
他說,現在的情況是,立陶宛並不急於要改善與北京的關係,倒是北京要不得不找到擺脫困境的途徑,「要想辦法如何使他們的大使返回到維爾紐斯,然後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翻過這一章」。
馬爾德基斯感謝台灣對立陶宛提供的支持,但是他認為,台灣向立陶宛提供的幫助與它所獲得的東西相比不值一提;從某種意義上說,台灣所付出的代價,與歐洲這裡正在發生的事情相比,根本不算什麼。
他表示,立陶宛很清楚會因支持台灣而會失去很多,包括商業上的損失,但他們不會向共產黨妥協,因為這不符合他們的國家利益。而從長遠來看,這裡發生的一切,最大的贏家是台灣。
馬爾德基斯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立陶宛是一個榜樣,對其他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帶來了不同的作用力,3年前中國一直只被視為一個市場,一個可以出售產品的市場,而不是一個政治話題。
但現在,歐洲人在提到中國時,關注的不再只是它的市場,還會考慮到安全威脅和人權等其他問題。
拉脫維亞里加斯特拉丁什大學(Riga Stradins University)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契倫科娃(Una Cerenkova)認為,立陶宛此舉促使歐盟表態,讓歐盟在涉及台海局勢時停止躲在毫無意義的外交措辭背後。
報導另點出,不過台灣與立陶宛深化關係,尤其是經貿與科技方面的合作,引發台灣反對黨的一些質疑。對此台灣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回應,這是很大的誤解,台灣跟立陶宛在晶片方面的合作,不可能讓立陶宛能夠擁有全部的環節。
黃鈞耀說,台灣向立陶宛企業轉讓的晶片技術是8吋晶圓,是所謂的成熟技術,並不涉及最尖端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