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北的洪災重創當地,各地災損資料陸續出爐。學者認為,實際損失可能高過官方發布,而且造成的影響超乎預期,這樣的情形,對於疲弱的中國經濟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中國華北的洪災重創當地。(圖/翻攝中新社)
受颱風杜蘇芮影響,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自7月29日持續遭遇豪雨襲擊,各地傳出嚴重災情,其中河北保定下屬的涿州市、淶水縣都是這次的重災區,災民處境、救援行動與災情發生的原因受到中國內外關注。
美國之音報導,這次洪災損失動輒人民幣百億,但中國到目前提出的救災重建款項僅區區十幾億元,「不是不想花錢,而是沒有錢」,凸顯出財政捉襟見肘,不堪負荷。
報導引述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史鶴淩分析,這次水災的實際損失應該比官方發布的數字高,估計至少10倍以上,「非常奇怪的現象是,即使災情這麼大,但是中國政府投入的錢並不多,並不是他們不想投,實際上是沒有錢了」。
史鶴淩指出,早在這次洪災之前,河北和黑龍江等重災區早已舉債度日。
他說,儘管災損資料不透明,然而中國經濟復甦乏力之際,這場水患無疑雪上加霜,由於政府並未提供即時補貼,災區民眾重建家園及企業復產之路勢必更加漫長,恐進一步削弱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國臣在報導中也表達類似的看法。他說,這場洪水淹沒了不少傳統上被視為中國糧倉的重要地帶,這勢必讓中國官方喊了多年的糧食安全,尤其糧食儲備的品質與準備程度,受到挑戰。
王國臣認為,受創的地方政府在短期內應會持續透過舉債維持運作,中央政府也將擴大糧食進口。然而受到民間消費力下降的影響,中國對全球服務貿易和旅遊的貢獻也將大幅下滑。不過,糧食短缺將拉抬食品價格,可能有助於帶動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回升,暫時緩解通貨緊縮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