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因新冠疫情延宕而相隔7年的醫院評鑑終於展開,醫院間競爭激烈。(示意圖/資料照片)
醫學中心保衛戰!因新冠疫情延宕而相隔7年的醫院評鑑終於展開,醫院間競爭激烈,光是北區、台北區就有14家醫院角逐10家醫學中心(醫中)名額,醫中成了兵家必爭之地。為何醫院都這麼想升格醫學中心?醫界人士分析,關鍵在於「醫院名聲」、「社會聲譽」,雖成為醫中後能獲較高健保給付,但獲得醫療最高單位的頭銜,也能讓實習醫師(Intern)等招募更順利,對民眾來說也更有保障。
4年一次的醫院評鑑,原訂2020年進行,但被新冠疫情打亂後,距上一次評核已隔7年。據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資訊,台灣醫療品質的確保始於1978年,由教育部和衛生福利部(時稱行政院衛生署)共同主辦教學醫院評鑑,目的為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奠定分級醫療之基礎並提供醫學院校學生及住院醫師良好之臨床訓練場所;然1986年才由衛生福利部依據「醫療法」之規定,於1988年度首度辦理台灣地區醫院評鑑,並自1999年正式將醫院評鑑工作委由醫策會執行與策劃。台灣是繼美國、加拿大、荷蘭、澳洲等國家之後全世界第五個、全亞洲第一個實施醫院評鑑制度的國家。
而依不同規模,國內醫院分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及地區醫院,每4年評鑑一次,每200萬人口地區可設置一家醫學中心,也被認為是最頂尖的醫院。據悉,醫院必須同時具備「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 「癌症診療品質認證合格A級(或通過)」及「人體試驗/研究倫理審查會訪視合格」等三項認證資格後,始得申請醫學中心評鑑。
▲國內目前有台大、北榮等19家醫學中心。(示意圖/資料照片)
目前全國共有台大、北榮等19家醫學中心。2016年時,衛福部為了讓各大醫院間有良性競爭,特別研擬「準醫學中心」全新位階,讓沒有如願成為醫學中心的區域醫院,升格為準醫學中心,目前全國共有三家,分別為衛福部雙和醫院、台北慈濟及義大醫院。
為何醫院都這麼想升格醫學中心?對醫院本身和對民眾有甚麼好處?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表示,依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不同層級醫院健保給付確有高低,醫學中心可拿到較高的健保給付。不過他認為,健保給付並非絕對誘因,主因有二。
首先,醫學中心為台灣醫療機構最高評級、即「龍頭」角色,被賦予的社會聲譽與民眾期待和就醫的信賴感為優勢;再者,以醫界來說,獲得醫中頭銜名聲確實響亮,讓醫院在相關招募與留才上,如實習醫師、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不分科住院醫師,PGY)等「確實比較好招」。另外,醫學中心醫院評鑑可視為院長績效展現、也是「院長頭銜」保衛戰,若不小心丟掉醫中,院長壓力可想而知。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認為,醫學中心被賦予社會聲譽與民眾期待。(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洪子仁說,4年一次的醫院評鑑,是爲照顧民眾健康,維持醫療服務品質,醫院評鑑有其必要性,透過外部評核機制,讓醫院提升病人安全、醫療品質,對醫院本身、病人權益來說都是好事。不過他也提及,想維持或成為醫學中心的成本不低,不少醫院為此已投入鉅資或新蓋醫療大樓因應,如新光醫院就已投入80億元增建第二醫療大樓、並擴增314床,預計2026年完工,對醫學、研究、教學上都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