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宜德、楊晉、謝昀蓁/雲林報導
農曆7月1日開始,雲林北港少數住家門前會懸掛一盞戴斗笠的燈籠,其實這是鬼月特殊習俗,這盞燈被稱為「普渡公燈」,形同是替好兄弟點一盞路燈指路,如今已很少見,樣式也跟著時代轉變,從避邪用竹葉點蠟燭、進化成使用燈泡,但不變的是民眾的心意。
▲「普渡公燈」形同是替好兄弟點一盞路燈指路。
農曆7月走進雲林北斗住家巷弄門口,有民眾會懸掛上這盞燈。
朝天宮文化組長紀仁智:「要幫好兄弟照一個光明路。」
造型特別燈泡上戴著斗笠、上頭還編織竹葉,兩邊垂掛的叫做篙錢,有收驚解厄保平安的作用,居民說這是每年鬼月的傳統。
民眾蔡先生:「從我阿公7月開始掛,到現在應該算好幾百個年頭了,好兄弟7月初來玩然後幫他們照個路,因為古早路燈沒有這麼方便,用一個斗笠早前燈怕下雨滲雨水下去。」
原來這可不是裝飾家門的燈,而是普渡公燈,民間習俗鬼門大開以後來自地府的「好兄弟」利用晚間回到人間,早年人口稀少入夜後照明不足,為了便利「好兄弟」們行走,家家戶戶從農曆7月1日起就會架設普渡公燈。
仁德居民周坤田(2020.08.30):「我點一下。」
▲傳統與現代化的差別,但不變的是民眾的心意。
普渡公燈隨時代進化改良,比較傳統的加上避邪用竹葉點蠟燭,進化版已發展標準規格模組化,用燈泡取代蠟燭比較常見。
朝天宮文化長紀仁智:「古早最傳統的是油燈,我們現在用是現代的燈泡,都是LED,給好兄弟類似我們馬路上,有路燈照亮這個道路。第二個這個斗笠,有一點像涼亭一樣,可以讓這些好兄弟休息,遮風避雨的地方。」
普渡公燈越來越罕見會在農曆7月亮起,樣式越來越現代化,雖然少數不過住戶的心意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