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根據預測,日本核廢水將在4年後抵達台灣近海,圖為示意圖。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存放多年來用於冷卻爐心的處理水今(24)日排放入海,中央氣象局根據模擬預測結果表示,台灣附近的海域會分別在福島排放後 1-2 年、4 年,出現兩次較明顯的氚濃度。不過原能會指出,屆時氚濃度均小於最小可測量值,將低於儀器偵測極限。
氣象局在「報氣候 - 中央氣象局」指出,洋流會影響許多海洋廢棄物、污染物的傳送。原能會和氣象局共同合作建置的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針對廢水可能的擴散情況進行歷史擴散分析,利用 2011 年日本福島事故後,2011 年至 2020 年的歷史海流資料,以此次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的規劃為依據,用電腦模擬含氚廢水在週遭海域的擴散情況,初步評估含氚廢水的傳輸路徑以及對台灣的影響程度。
分析顯示,假設日本福島開始排出含氚廢水,廢水主要會隨著「黑潮延伸流」與「北太平洋流」,往東太平洋及美國西岸傳輸。而在向東傳輸的過程中,有少部分廢水會順著這條強勁海流兩側反向流動的渦旋向南傳送,再隨著北赤道洋流及黑潮影響臺灣周遭的海域。根據模擬的結果,臺灣附近的海域會分別在福島排放後 1-2 年、4 年,出現兩次較明顯的氚濃度。
▲氣象局說明福島核廢水流向。(圖/翻攝自報氣候-中央氣象局)
原能會則指出,依照日本評估結果,主要受輻射影響的是電廠3公里海域範圍,輻射劑量是「背景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程度,且隨海水流動與距離增加,影響越來越低。含氚廢水主要沿著黑潮主流往美國,再沿太平洋往下到北赤道洋流,順著來到菲律賓,再沿黑潮依序到台灣和日本,這是所謂環太平洋主路徑;而台灣位在主路徑後端,含氚廢水約4年時間才會流至台灣海域,此時氚濃度均小於最小可測量值,「低於儀器偵測極限」。
國際原子能總署也在歷時2年調查後表示,這些含氚核廢水對人體、環境影響可忽略不計,因此同意日方將核廢水排放入海。
氣象局也將和原能會合作建置放射性物質海洋擴散模擬作業系統,於日本開始排放時同步進行預警作業,每日提供未來7天的含氚廢水的擴散分布及海域與漁場的衝擊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