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君雅/遠見雜誌
在台灣,很少有人沒接過騙人訊息吧?2022年,詐騙集團利用多層次「養套殺」,一年平均犯罪所得700億,嚴重危害國家及社會安全。詐欺案件五花八門,前三大類型為投資詐騙、解除分期付款、假網拍等,受害人數愈來愈多,儼然成為民怨之首。台灣為何慘淪詐騙之島?《遠見》深入探討詐騙案層出不窮的成因、影響,以及產官學界解決之道。
你經常網購嗎?你會在臉書或LINE群組加陌生好友或點選網址嗎?甚至,你的個資是否曾遭外洩?還是,你已經在投資群組裡跟著老師賺大錢了?
試著回答上述問題,或可測試你的詐騙風險指數有多高。
▲小心上當!八大詐騙手法一次破解(圖/遠見雜誌提供)
根據一份政府報告指出,2022年,詐騙集團利用多層次的細膩手法「養套殺」,一年平均犯罪所得700億,已嚴重危害國家及社會安全。
根據警政署統計,2022年受理詐欺案共2.97萬件,增幅達兩成,更創十年新高,常見詐騙手法,包括「投資詐騙」「解除分期付款」「假網拍」「猜猜我是誰」等。
光今年上半年就1066件、財損逾6.7億元
目前又以投資詐騙最猖獗,今年上半年達1066件、財損金額逾6.7億元,詐騙集團無所不用其極,造成民眾財產損失甚鉅。
警方分析,投資詐欺案件手法及話術,分為「拉入」「洗腦」及「完詐」三個階段。
一、在「拉入」階段,詐騙集團透過電話、簡訊、網路社群、通訊軟體或交友軟體主動認識被害人,並假借股票、虛擬通貨、期貨、外匯及基金等名義,吸引民眾加入LINE投資群組,散播「低門檻高獲利」、「飆股明牌」等廣告訊息(如投資股票、基金、期貨、外匯、虛擬貨幣……),以保證獲利、註冊儲值、報明牌等關鍵字。
二、來到「洗腦」階段,理財群組內均會有理財老師或投資助理,大方講述如何投資賺錢,並配合布置在群組內眾多暗樁,逐日貼出對帳單、高額獲利等方式,吹捧理財老師明牌很準,虛擬貨幣前景無限等語。以此誘使被害人匯款至犯嫌指定理財帳戶、加入架設之假投資平台。
三、最後的「完詐」階段,詐騙集團提供被害人獲利對帳單,甚至實際出金供被害人提領,初期先讓民眾小額獲利,讓被害人相信非詐騙網站,再以「資金愈多獲利愈多」等說詞,引誘民眾加入投資網站或下載App並投入大量資金,續由網站客服人員鼓吹被害人持續加碼或貸款押重金。
「你要他的息,他卻要你的本!」等被害人投入大量現金,想獲利了結、提領出來時,客服人員即以各種理由拖延,最後吞掉被害人的大筆本金。
詐騙集團通常會以話術,諸如:洗碼量不足、需繳交額外保證金、需繳交交易稅金、網站遭駭客入侵、IP異常、甚至關閉網站等方式拒絕出金,被害人往往等到發現帳號遭凍結或網站關閉才知道遭詐。
▲網路求職一堆騙子(圖/遠見雜誌提供)
疫情造就線上活動活躍,各國詐騙案揚升
隨著疫情帶動線上服務的普及化,導致詐騙猖獗,根據陌生來電辨識軟體Whoscall統計,2022年共為全球用戶查詢辨識出超過4億540萬次詐騙電話與簡訊,儘管已較前一年趨緩13%,但仍明顯在高檔。
Whoscall更發現,在個資外洩的威脅下,詐騙集團藉由掌握顧客消費紀錄,透過短碼及VoIP系統(+886開頭)變造電話行騙。
從數據來看,歐美先進國家同樣面臨此課題。2022年英國詐騙案件高達300件,為此損失12億英鎊(約460億新台幣),平均每15人就有一人是受害者。英國建立「防詐生態圈」,訂定三大核心目標,追蹤懲罰、詐騙防止及意識加強。
美國FBI在3月公布的最新報告中,指出2022年遭網路詐騙的美國人損失103億(約新台幣3100億元),創五年新高,每天平均接到2000件報案。該報告也示警,虛擬貨幣等新型態案件數正在竄升,不容忽略。
此外,東南亞如柬埔寨、緬甸、寮國及菲律賓等,均面臨非法博弈及詐騙集團有系統地召募「新血」,受害者更遍及各國。
2022發生全國矚目的「台版柬埔寨事件」,很多人難以想像,國內竟層出不窮地發生求職詐騙,導致人頭帳戶當事人遭私行拘禁及凌虐。
有鑑於此,2022年7月,行政院推出打詐綱領1.0,召集各部會組成「打詐國家隊」,其中的重點為「識詐」「堵詐」「阻詐」「懲詐」四大面向,以「減少接觸」「減少誤信」「減少損害」等「三減」為目標。
然而,詐騙集團充分利用資通訊科技及網路技術,不斷演進犯罪模式,讓現有偵查工具難以應付。
今年5月,行政院更將打詐綱領升級至1.5版,並正式編列13億預算,用於升級數位鑑識及蒐證設備,希望能落實「前端阻卻」「後端查緝」的效用。
另一方面,詐騙集團透過AI換臉技術,偽造名人影像或聲音、演變成新型態詐欺,因此相關法條也有與時俱進修正的必要。
目前,「防詐五法」修正草案已陸續通過,範圍擴及《中華民國刑法》《人口販運防制法》《個人資料保護法》《洗錢防制法》《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等,全面加重處罰、強化打擊力道。
165日接千通電話,能擋詐騙變形蟲?
只是,隨著新媒體普及、線上社群蓬勃,詐騙仍「老瓶裝新酒」、春風吹又生地繁衍複製,儼然成為新國安問題。
「假訊息騙你的腦袋,但詐騙是騙你的口袋!」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下如此註解。
「詐騙集團就像『變形蟲』一樣!」逾30年打詐經歷,警政署長黃明昭根據經驗剖析,當詐騙集團發現成功機率變低、民眾不易上當後,就會立刻「變形」找出路,像是目前處於高發期的假投資手法,不排除當未來受騙的人變少,又轉換成另一種手法,警方只能持續精進,期待「魔高一尺,道再高一丈!」
實際走訪位於北投的165反詐騙諮詢專線辦公室,電話鈴聲此起彼落,相當繁忙,頭戴耳麥的內勤警員一邊專注地聆聽,另一邊快速將資訊輸入表單。
165專線同仁個個皆有七年以上外勤經驗,接聽專線採輪班制,光2022一整年,61位同仁就總計處理39萬通來電,換算日均約1000~2000通,上午大多是獨居在家老人家接到假冒檢警或公務員的電話詐騙,傍晚時段則多為上班族進線,集中於假網拍分期及假投資。
曾有一位奶奶到銀行要辦匯款,行員詢問下,表示接到一通自稱是侄子的電話,套交情要向她借錢開餐廳。當下該行員撥打165,轉介轄區員警到現場協助,及時保住奶奶的老本。
除了諮詢,當民眾發現受騙,還可透過165聯絡銀行第一時間執行「圈存止扣」,避免款項被提領。
165預防科股長楊聿軒強調,圈存止扣只是暫時性的,成功前提是該人頭賬戶內仍有金額,並提供準確資訊,包括:銀行名稱、匯款時間、匯款戶名、受款帳號等,一個都不能少。提醒被害人也須在24小時內到派出所報案,該帳戶才會被通報為警示戶,進入正式程序。
據統計,165協助受害民眾在2022年通報圈存共3465件,止扣約3.2億;今年上半年則有2226件,止扣2.42億。同時,165反詐騙諮詢專線辦公室也是即時收集全國詐騙趨勢現況的大資料中心。
在彙整、分析及回報詐騙表徵後,警方也會同步通知金融及相關單位,研擬應變對策,並向外界廣以宣導。
舉例來說,疫情嚴峻時,詐騙集團就利用政府推動紓困補助,以假亂真騙取民眾主動交出帳號及匯款。也有大學新鮮人在畢業季遇到求職詐騙,當老闆以需要支付廠商貨款,向其索討帳戶存摺後,才心生疑慮地向警方報案。
▲每年詐欺犯罪逾700億!洗刷詐騙之島惡名,台灣戰起來(圖/遠見雜誌提供)
荒謬現象頻傳,公費補助詐欺犯脫罪?
只是詐騙太過猖獗,破口仍不少,也延伸出不少荒謬現象。
在政府強化打詐、金融機構強化審核機制後,據了解,一本人頭帳戶存摺在市場上已叫賣至40萬元行情,仍有許多人一時利欲薰心,趨之若鶩淪為共犯。
近期,也發生銀行行員勾結詐團,透過大舉提高單筆「約定轉帳限額」讓非法金流得以流竄,造成警示帳戶大幅增加,凸顯人為舞弊、內控失靈的問題。
詐騙的猖獗,甚至逆勢成為另類生態系。「一個人就能申請五萬元法扶補助,不賺白不賺。」一位高階警官透露,甚至有些律師將此作為主要盈利,大舉刊登廣告,還提供一條龍免費諮詢服務。
資訊便利的年代,打開搜尋引擎,鍵入「詐欺」「律師」,0.5秒竟就能出現近400筆搜尋結果,其中不乏似是而非的教戰守則,還號稱有上百例成功經驗,可協助不起訴及脫罪。
「人力有限,根本辦不了!」曾大費周章澄清並檢舉詐騙的聯電創辦人曹興誠,不但親自上場拍代言廣告,更積極呼籲應減輕檢察官負擔。
一位前檢察官義憤填膺地敘說他親眼看到的場景,開庭前有法扶律師帶著一群被告拿著小抄,一題一題「對答案」。
如此一來,公家資源淪為於贊助詐騙產業脫罪的助力,而真正輸光積蓄的被害人,卻大多數籌不出錢,只能守著債台高築的「抵押物」,向天慨嘆討公道。
記者好奇循線找到一位曾幫「詐欺犯」打官司的律師,他表示,其中有不少當事人從小就輟學或肄業,兼差打工有一搭沒一搭,被視為社會的底層,對這些人而言,「身分」和「信用」遠不如酒醉金迷、輕鬆度日來的重要。
「更何況,目前詐欺罪只判幾年,就出來了,對這些人頭或車手來說,nothing to lose(沒什麼好失去的),這就是他們的價值觀,」這位律師觀察。
▲「3不3要」反投資詐騙,守住你的血汗錢(圖/遠見雜誌提供)
以下是真實案例。一家民營銀行,因發現一個帳戶短期內分頭湧入鉅額款項,在準備「化零為整」匯出時立刻以拖待變,堅持要本人臨櫃,結果接到從柬埔寨打來,號稱是該客戶的電話狂罵好幾天,周旋數日後,這個帳戶成為警示戶,成功保住款項。
此外,曾有一位證券老總好奇詐騙集團的手法,主動「上鉤」加入群組,潛伏觀察一陣子後,按照詐騙集團指示匯了10萬元「試水溫」,但他沒把握報案的黃金關鍵期,這筆款項最後討不回來,讓他非常扼腕,「投資專家仍玩不過詐騙集團。」
全球犯罪聯防頭號任務,從反恐變成防詐
其實,詐騙有九成是透過金融機構,而第一線的行員就是角色至關重要的守門人。
台北富邦銀行有位行員發覺來領款的夫婦神情有異,突破心防詢問下才發現他們小孩被綁架在柬埔寨,因此被逼迫當車手,最後北富銀報警救回共14位孩子,讓全行人心振奮。
「還有車手在行外守候,看行員多問幾句,直接衝進來罵人的。」北富銀金融安全部副總蔡佩玲也說,前台行員承擔的壓力真的很大,有時還要鼓起勇氣跟歹徒對峙,她呼籲「天下真的沒有白吃的午餐」,不要輕易交出帳號個資。
玉山銀行總經理陳茂欽將「反詐」定調為嚴肅的社會責任,他指出,詐騙不是台灣特有現象,而國際洗錢防治組織過去將「反恐」作為首要任務,現在最共通的就是「防詐」。
▲全球犯罪聯防頭號任務,從反恐變成防詐(圖/遠見雜誌提供)
「現在歐美也是重中之重,我們台灣並沒有那麼糟。」陳茂欽說,從玉山澳洲分行同仁回報的資訊中,澳洲的詐騙案件數疫情後倍增,而當地銀行成功防詐的比例竟僅有13%,因此行內教育訓練、和警政機關的合作相當重要。
他舉例,以前銀行監視器以前都是「對內」,現在則陸續配合警政單位循線查緝的需求,將監視器「朝外」,對怕車牌被拍到的詐騙集團份子實有嚇阻作用。
人性使然,無所不騙?考驗道德尺度
回到最根本的探討,為什麼人們願意相信陌生人,並付出寶貴的信任和金錢?即使得知真相,依然執迷不悟,不願承擔醒來的一切?為何貪心會上當,好心也會被騙?
這些疑問,在台大社會系名譽教授孫中興開設的「詐騙社會學」及其新書中,均有探討及解答。
「由古至今,我們一直身處在無所不騙的環境,這是社會因素的影響,包括愛情、金錢、權力和信仰等,只是謊言究竟是善意還是惡意?是否要當吹哨者?取決於人們心中的道德尺度!」
孫中興剖析,高知識分子在騙局也會上當、不堪一擊,現代人的心靈大多是空虛的,在學校鑽研知識,卻缺乏對社會面貌的真實體會,甚至是生存之道。解方除了透過學校教育和接觸多層面的生活資訊,更重要的是人人都要培養識讀謊言的能力。
會上當,不光是對金錢的虛榮或自卑感,也不乏基於信任或資訊不對等,不慎「真心換絕情」的案例。
▲人性使然,無所不騙?考驗道德尺度(圖/遠見雜誌提供)
現在,主管機關積極強化監管措施,包括強化第三方支付業者申請虛擬帳號、銀行核驗綁定國際行動支付的手機門號與留存在銀行的手機資訊是否一致,而非僅以OTP密碼驗證、民眾接到「+886 9」國際來話,會聽到約七秒的國台語警示。
除銀行和電信業,包括部分電商及物流業者已導入電商隱碼技術,保護用戶個資,四大超商也啟動貨到付款退款機制,避免民眾遭假網購詐騙。
此外,產官學界掀起討論媒體與平台自律,強化民眾數位時代必備的資訊素養等議題;同時,金融機關也啟動368鄉鎮全國走透透,舉辦各式宣導講座,望能透過分群分眾的多元宣傳,讓民眾提升防詐免疫力。
詐騙猖獗,小心你已被鎖定!迅雷不及掩耳的無差別詐騙,正挑戰著台灣的國家安全網,人人都得嚴防成為詐騙的破口。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9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