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瑪利/遠見雜誌
2012年有一檔新公司上興櫃,當天媒體這樣報導:今天有一檔生技新股掛牌,以每股310元上櫃興櫃,收盤價355元,立刻成為生技股新股王。
在未上興櫃前,2011年這家公司股票流通時,一股才31元。一上公開市場就漲十倍。
這家公司就是生技業界大有來頭的浩鼎。浩鼎由自美返台、具製藥經驗的董事長張念慈掌舵;使用諾貝爾獎熱門人選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的技術技轉;加上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是最大股東,名人效應下,話題不斷,投資人預期浩鼎主力研究的乳癌新藥將有突破,股價一直往上衝。2015年底最高曾達755元,接近未興櫃前的25倍。
樂觀期待一直延續到今年2月,因浩鼎宣布主要療效指標未呈現統計學上的顯著意義、「解盲」未過關後,事情開始變調了。不僅浩鼎股價快速跌到近400元,更連累其他生技股全面下跌。
事後陸續出現的新聞,包括準總統蔡英文產業之旅第一站就拜訪生技業,事後才揭露,蔡英文兄長是浩鼎前幾大股東;翁啟惠發言坦護浩鼎解盲不算失敗、之後卻爆發他女兒擁有3000張股票等,引發是否政治人物與學術大老有意護航、甚至內線交易疑雲,演變成一場政治風暴。
台灣生技業其實是蒸蒸日上的
歷經這一震盪,社會大眾無不急切想了解,生技業會不會只是過去幾年政商名流炒作股票的新工具,是一場買空賣空的遊戲?還是,生物科技業真的有可能接棒資訊科技業,成為帶領台灣再度站上國際舞台的下一個明星產業?
本期雙封面之一的〈生技股是炒作,還是下一個明星?〉全方位解答這個問題。
持平而論,生技業過去十年來,的確是台灣少數持續成長的產業。雖然還沒有帶來大量產值,卻是蒸蒸日上的。
《遠見》記者一路從台北南下,走訪南港、竹科、中科、南科、屏東等各個生物科學園區,發現各地生物科技產業無不蓬勃發展,不管是辦公室、廠房均一地難求,大爆滿。
整體生技業營業額也倍增達到近3000億。有些傳統螺絲業者轉為醫材業者後,過去一噸一噸賣產品,變成一顆一顆賣,十分有趣。
既然如此,為何會爆發像浩鼎這樣的事件?這應是投資大眾必修的一堂生技課了。
其實台灣對生技業的認定很寬,包括新藥研發、學名藥製造、醫療器材、健康食品等。投資人應該將生技類分成兩大族群,一種是高本益比、也是高風險的新藥研發族群;另一種就是穩健族群。
浩鼎就屬新藥研發族群,至今還在研發階段,攤開財報,營業額每年都掛零。2014年稅後純益負6億6000萬,2015年前三季,稅後純益是負6.81億。另一家股票數百元的中裕也是一樣。但一般醫療器材或健康食品等,因缺乏想像空間,儘管股價沒有那麼高,投資無法高獲利,但都已有產品在市場上銷售,相對穩健。
我們希望浩鼎事件能帶來正面意義,今後可促使新藥研發公司的資訊更透明、大眾能因此更了解這個產業的特性。生技業是全球人口老化與健康趨勢的明星產業,台灣更不能因此事件而遲疑發展,讓一家公司動搖一個產業。
本期另一個封面是牽涉到未來台灣競爭力的全球學習程式熱潮,從學校教育到各行各業工作者,都熱衷學程式,為什麼?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4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goo.gl/tFhy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4月號:http://goo.gl/Rhp9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