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開始,中國年輕人的動向一直備受關注。這些「95後」(1995年後出生者)或「00後」才剛投入職場,但是在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干擾之下,機會沒了,取而代之的是集體焦慮。
▲中國經濟沒有開紅盤,青年失業率更令人憂心。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今年是中國歷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3年後放開防疫管制的首年。經濟沒有開紅盤,青年失業率更令人憂心,一些年輕人從年初開始前往寺廟,燒香拜佛求工作。北京的雍和宮求問事業一向靈驗,成了心靈寄託之所,這也讓此寺廟多出許多年輕面孔。
在北京,還有一個地方走紅。位於北京門頭溝區的地鐵S1線「上岸站」,成功升級為網紅打卡點,因為對「考公」(考公務員)、「考研」(考研究所)的考生而言,這一站名「上岸」象徵成功,與之合影可以沾沾喜氣,許多考生爭相前來打卡祈福。
當列車廂的跑馬燈顯示「下一站,上岸」,好似數以百萬的考生脫離了苦海。
然而,這一苦海可能與政府「看得見的手」有關。疫情3年,再加上2022年堅定固守的防疫清零政策,令各行各業雪上加霜;近幾年的監管政策,令補教業、遊戲行業遭受嚴重打擊,如果再加上之前對房地產行業的「三道紅線」,許多原有可以吸納社會的職缺,在政策下令下,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消費降級、儲蓄增多,最困難的情況還在持續當中,這也是官方所說中國經濟復甦「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但是,在畢業之初,剛好趕上中國經濟放緩的年輕人,他們的挫敗感該如何擺放?
1978年,時任中共領導人鄧小平以「實事求是」為精神,開啟改革開放,當時鄧的「黑貓白貓論」成為了歷史名言,為中國經濟定錨方向。下一階段,中國政府如何讓經濟復甦,解決中國青年的就業問題,考驗著中國政府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