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桃園報導
早期客家農業社會是以種稻為主,以米為主食,對稻米有深厚的情感,因此客家的米食其實就是以臺灣米作為原料,發揮糯米、在來米、蓬萊米的特性,製作各式各樣的米食,並稱之為「粄」。
▲客家粄可以說是客家飲食文化中,米副食品的重要結構,種類多元為客家飲食文化增添不同色彩。(圖/截圖自影片)
客家粄可以說是客家飲食文化中,米副食品的重要結構,種類多元為客家飲食文化增添不同色彩。桃園楊梅客家粄達人巫禎錦,她不僅製作傳統的客家粄,更把養生概念融入其中,將傳統滋味跨入新世代。
▲客家的米食其實就是以臺灣米作為原料,發揮糯米、在來米、蓬萊米的特性,製作各式各樣的米食,並稱之為「粄」。(圖/截圖自影片)
▲傳統與創新之間,客家粄達人巫禎錦。(圖/截圖自影片)
「我自己是用七寸草,因為我們的草的量,又比別人更多,我們一斤米一斤草。」巫禎錦說。蓬萊米經過機器輾壓成雪白的米漿,再脫水成塊,剛採下來的新鮮艾草,經過處理,跟鼠麴草、米塊攪拌,漸漸由白轉為青綠米團,包進炒好的蘿蔔絲餡料,成為一顆顆圓滾滾的草仔粿。巫禎錦58歲前是上班族,並不懂得製粿,結婚後成為家庭主婦,期間學習中醫,後父親驟逝,讓她決定從頭學起,保留父親即將失傳的客家粄手藝。
▲蓬萊米經過機器輾壓成雪白的米漿,再脫水成塊,剛採下來的新鮮艾草,經過處理,跟鼠麴草、米塊攪拌,漸漸由白轉為青綠米團,包進炒好的蘿蔔絲餡料,成為一顆顆圓滾滾的草仔粿。(圖/截圖自影片)
▲保留傳統滋味,兼具創新口味,呼應運用中醫的概念所作成的「五行湯圓」。(圖/截圖自影片)
巫禎錦重現古早客家草仔粿、客家粄圓,也就是湯圓的滋味,不僅保留傳統滋味,兼具創新口味,粉紅色小湯圓以紅麴製成,黃色使用南瓜,綠色則是抹茶,呼應運用中醫的概念所作成的「五行湯圓」,並推陳出新「禾果子」,這項創新讓其獲得2018年客家料理比賽冠軍。
▲新「禾果子」這項創新獲得2018年客家料理比賽冠軍。(圖/截圖自影片)
▲巫禎錦用色彩鎖住大家目光,把技藝傳承給兒子,將傳統米食躍身文創料理。(圖/截圖自影片)
擔憂客家滋味緩緩消失,巫禎錦用色彩鎖住大家目光,把技藝傳承給兒子,將傳統米食躍身文創料理。「希望大家一起認識我們客家米食的重要性。」她說,希望能在百家爭鳴的飲食文化中,讓客家粄獨樹一幟,其味無窮。
展覽資訊
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世界館」
主辦單位:客家委員會、桃園市政府
展期:2023.8.11-10.15
世界館地址:桃園市領航北路一段100號(可搭高鐵至桃園站,轉機捷至A19,步行五分鐘)
官網:https://www.hakkaexpo2023.tw/homePage
FB:https://www.facebook.com/2023HAKKAEXPO
IG:https://www.instagram.com/2023hakkaexpo/
#2023 世界客家博覽會
#桃園市政府 https://www.tycg.gov.tw/ch/
精彩內容請上iNews 智富食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g9-Dvtss0o&t=21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