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淡水河垃圾熱點。(圖/荒野保護協會授權)
產官學合作的一份調查顯示,淡水河岸垃圾量近年明顯成長,其中免洗餐具占了70%。專家研判,防疫餐飲習慣導致一次性製品用量上升,加劇川廢污染。
根據環境部統計,全台一般廢棄物總量已年破千萬噸,其中防疫需求下所增加的塑膠製品、免洗餐具,在民眾不經意棄置下最後進入河川。
▲淡水河岸垃圾暴增。(圖/荒野保護協會授權)
時隔3年,今年富邦人壽、荒野保護協會、明志科技大學師生回到「川廢快篩調查計畫」的起始點淡水河流域主河段複查,他們發現隨著淨灘活動興起,出海口部分熱點垃圾量局部下降,反之河岸段垃圾量卻成長高達1倍,當中一次性飲食廢棄物占了7成。
▲海岸廢棄物。(圖/荒野保護協會授權)
荒野保護協會在2020年發表全台第一份淡水河川廢快篩調查報告,海廢污染有8成來自河川問題,因此必須溯及源頭,從減少川廢開始,才能有效守護海洋。富邦人壽在今年的淡水河複查中號召近40名企業員工、學校師生及民眾擔任調查志工,以單車或徒步的綠色低碳方式,走訪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淡水河及出海口,完成長達283.5公里的全流域踏查行動,發現近80萬公升的垃圾量。
針對2020與2023兩年度的數據資料進行比對可發現,河岸段部分廢棄物量明顯增長,相比3年前平均每公里73袋垃圾(每袋14公升)堆積河岸,今年增至平均每公里156袋垃圾,增加高達1倍。
▲蘆洲河岸遭人惡意棄置垃圾。(圖/荒野保護協會授權)
廢棄物種類前3名為塑膠瓶罐容器(28.8%)、塑膠袋(24.1%)、飲料杯/吸管/免洗餐具(15.3%),合計近7成皆為生活常用的免洗飲食廢棄物。專家研判可能是防疫生活帶動外送美食、外帶商機,同時產生更多垃圾。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騏廷表示,加強對川廢的監測與清理,不僅能維護河川生態,更能減少海廢的產生,今年大家在富邦人壽支持下回到川廢快篩調查計畫的源頭(淡水河流域主河段),雖然整體垃圾量增加,但首次調查所公布的部分川廢熱點,經公部門動員清運後垃圾量明顯下降,顯見河川保育需要更緊密的公私協力。
▲受到潮汐影響,許多一次性廢棄物堆積在社子島河岸。(圖/荒野保護協會授權)
新北市環保局簡任技正許銘志表示,淡水河多年來承載大台北地區的都市發展之惡,藉由川廢調查,可幫淡水河主流域進行基礎健檢,從2020及2023的體檢報告中,我們清楚了解廢棄物的分布範圍,組成依舊以塑膠製品及一次性日用品為主。新北市為此陸續推出不塑之客友善店家、rebag袋袋相傳、新北Ucup等行動方案,並在今年5月1日率先執行禁用一次性塑膠飲料杯,就是希望藉由改變民眾日常消費習慣,減少廢棄物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