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台灣農產品頭號買家變它 華爾街日報:中國以商逼政讓台灣轉向其他市場

「華爾街日報」報導,北京當局多年來企圖讓台灣人民相信未來經濟會與中國掛鉤,希望藉此掌控台灣,卻反讓愈來愈多台灣企業轉向美國和其他市場。(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華爾街日報」報導,北京當局多年來企圖讓台灣人民相信未來經濟會與中國掛鉤,希望藉此掌控台灣,卻反讓愈來愈多台灣企業轉向美國和其他市場。(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企圖利用經貿來拉近與台灣的距離,但收效有限。隨著地緣政治緊張關係升高,台灣正把經濟轉為仰賴美國和其他國家,但此舉也要付出一些代價。

北京當局多年來企圖讓台灣人民相信未來經濟不可避免地會與中國掛鉤,希望藉此掌控台灣,卻反而有愈來愈多台灣企業轉向美國和其他市場。

這種轉變的一個跡象是,美國去年取代了中國,首度成為台灣農產品的第一大買家。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等電子企業也正向美國、中國以外的其他買家銷售更多產品。

根據台灣政府數據,整體來說,台灣今年前10個月對美出口比2018年同期多了8成以上,對中國出口則少了1%,這和大約10年前兩岸經濟迅速融合的時期比起來是巨大轉變。

台灣的對外投資也出現變化。台灣對外投資在2000年代初期大多流向中國,如今果斷轉往東南亞、印度、美國等其他地方。

台灣電子業巨擘富士康(鴻海)在中國設廠組裝iPhone,但在蘋果公司(Apple)催促供應商多元發展後,富士康正在印度和越南擴張。

中國官方媒體近期報導,當局針對富士康展開稅務和土地利用調查。台灣官員和分析家認為,中國意在警告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不要參加台灣明年1月的總統選舉;但也有人說,中國或許也是企圖施壓富士康勿與中國脫鉤。

要徹底與中國經濟脫鉤似乎不太可能,就算可能,對台灣來說也會是一場災難,遑論是對中國。鴻海和其他台灣大型企業在零件、測試和買家方面相當仰賴中國,台灣約25%的電子零件仍進口自當地。

如果中國疲軟的經濟恢復強勁成長,或許情況又會朝著對中國有利的方向發展。台灣今年的貨物貿易總額約有21%是與中國往來,與美國則有14%,但美國占比較2018年的11%有所增加。

中國國民黨國際事務部主任黃介正說:「我的預感是,大型製造業會想要留在中國市場,即使條件艱困…這些企業老闆會說:『不,我不可能把市場拱手讓給對手』。」

儘管如此,仍有許多力量在推動台灣調整與中國的經濟關係。

美國前總統川普執政時期課徵的關稅和現任總統拜登實施的出口管制,提高了向中國採購的成本,有時甚至禁止向中國採購。美國企業也催促台灣供應商從不同來源取得材料;此外,中國的薪資調漲,也使得這個國家不再像以前那樣具有吸引力。

其他因素還包括台灣人長期以來對中國觀感的轉變,以及中國利用經濟籌碼懲罰台灣的諸多案例。中國已禁止進口鳳梨等台灣農產品,去年也禁了石斑魚,並限制來台旅遊。

這些限制措施某種程度上適得其反,促使台灣業者另闢蹊徑。

數據供應商CEIC資料顯示,今年第3季,美國和東南亞6個最大經濟體合占台灣出口額的36%,是自2002年以來首次超過出口至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季度百分比。

根據台灣政府數據,2010年代初期的大部分時間,台灣在中國的投資穩定在一年約100億美元,接著於2018年末下滑,後來一直維持在50億美元左右。今年迄今,台灣投資只有13%流向中國,25%流向亞洲其他地區,近半轉往美國。

對台灣企業來說,在中國以外的地方興建和經營新工廠,並不省錢也不容易。鴻海和緯創資通公司在印度的工廠不時因抗議而中斷運作;今年9月,印度南部的坦米爾那都省(Tamil Nadu)一處台灣廠區失火,導致停工。

但有些台商顯然已對中國產生反感。

邱里奧(Leo Chiu,音譯)曾在中國一家電子製造商從事14年品管,最後認為自己無法再升遷,於2019年返台。他說:「電子業已成中國的帝國,而不是台灣的…如果(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下台,或許還有機會改變。但我覺得很難。」

中央社

【#直播中LIVE】嗨!出發吧來台東 演唱會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