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愛滋規劃署訂2030年3項目標,其中「95%感染者知道自身愛滋感染狀態」,台灣目前為90%尚未達標。專家說,民眾對風險認識不足而未篩,也有不少人受污名化影響不敢篩檢。
▲我國目前約1成HIV感染者不自知。(示意圖/中央社)
「讓愛更好計畫」(Act for Better Love,簡稱AFBL)今年度針對3大願景「預防HIV傳播,提升三大指標」、「達成HIV零歧視、去污名化」、「提升HIV感染者生活品質與總體性健康」支持8項計畫案,助HIV社群以突破傳統的形式傳達防治資訊,讓感染者的心聲被社會大眾聽見,今天舉辦記者會分享成果。
擔任AFBL評審委員的高雄榮民總醫院感染科醫師林錫勳表示,台灣過去5年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新感染率持續下降,每年降幅都在15%到23%間,且與聯合國所提目標相比,防疫成果已是亞洲國家中的佼佼者。
雖然防治成果豐碩,林錫勳也指出,目前HIV感染者仍受歧視與污名化所苦;在AFBL的3大願景中,最難進行、進度最為緩慢的便是「達成HIV零歧視、去污名化」,但其實在今日,HIV已可用藥物控制、預防傳染,不再是「世紀黑死病」,
聯合國提出95-95-95目標,代表95%感染者知道自身愛滋感染狀態、95%感染者已服藥、95%服藥感染者達到病毒量測不到。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今年12月份公布數據,台灣已達到90-95-95成績。
對於台灣在「感染者知道自身愛滋感染狀態」這項指標仍未能達標,同事計畫評委的紅絲帶基金會顧問林頂指出,愛滋篩檢推廣的難處,除了很多人對風險不自覺、覺得自己不會感染外,也有人因擔心若篩檢出有感染,恐影響家庭、朋友、工作、上學等各方面,但其實這都是受污名化影響,若能改善污名問題,將有助提升篩檢狀況。
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部副主任、教育部愛滋病防治教育委員會諮詢委員柯乃熒指出,台灣很多HIV感染者是在發病之後才檢查出來,雖然現在治療效果很好,只要度過前期困難都能存活下來,但其實發病才就醫,恐要住院長達1個月以上,還要向家人、朋友、同事說明住院原因,若能定期檢查、及早發現,「1天1顆藥,能讓你過得非常好」。
對於篩檢頻率,柯乃熒說,每個人這輩子至少要做1次檢查;若有性行為,至少1年要做1次;若曾得過性病、有風險性行為,則建議3到6個月做1次,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