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中國政治學者鄧聿文撰文指出,中國爆紅電視劇「繁花」反映了1990年代有志者能出人頭地的改革開放時代。但這種時代和改革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再有,人們對明天不抱希望就很正常,社會的不滿和不平必然流行。
▲中國電視劇「繁花」爆紅,好評不斷,也反應了1990年代改革時代。(圖/翻攝微博)
鄧聿文並直指,美國駐中國大使館微博10多萬中國網友大舉嘲諷陸股大跌及聲討當局的留言,就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
美國之音(VOA)中文網今天發表鄧聿文以「繁花落幕,榮景不再,中國人的希望隨著新時代而去」為題發表文章指出,「繁花」引起許多人的共鳴,是因為它把大時代的變遷,透過一群小人物的奮鬥史展現出來。他們多數是底層上海市民,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敢闖敢幹,不怕失敗,進而改寫命運,詮釋了那個火紅的改革年代。
鄧聿文指出,「繁花」導演王家衛用鏡頭,謳歌了那個「只要敢想敢幹敢闖,就能有所成就」的改革年代。但這不是迎合中國當局的審查制度,改革開放早期像深圳、上海等地是「改革先行者」,值得再現和還原。劇中男主角「阿寶」變成「寶總」,也只有在改革開放的早期和中期才有可能。
他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更解放了人」,使眾多像「阿寶」這樣的有志青年能出人頭地,成為「時代弄潮兒」。從1980年代到21世紀初這20多年,中國出了一批像「寶總」這樣出身平民,沒有背景,透過個人奮鬥改變自身命運的菁英。
鄧聿文感嘆,這種時代和改革已然遠逝,若干年後是否重來不知道,但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再有。在21世紀的頭10年,改革立就漸漸失去了誘人光環。而到2010年後的「新經濟」和網路時代,雖也出現了一些新富人,但數量少。究其原因就是「改革已死」,再也沒有機會提供給那些有創業精神的人。
他直指,現今的中國社會結構高度板塊化,政商勾連,利益輸送,階層固化,平民子女無從進入有商業利益的領域。而權貴階層利用人脈和資源就能輕鬆獲得財富,根本用不著辛苦創業。而「繁花」給觀眾的感覺,就是「繁花落幕,榮景不再」。這也是今日中國的現狀。
鄧聿文認為,今天的中國,改革之火不再燃起,雖然官方仍在呼籲改革,但人人都清楚「改革不可再來」。在「黨天下」的政治機器幾乎要將每個人壓迫得不能呼吸,在每個官員都要求向「一尊」(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看齊效忠的大氣候下,要人們相信改革是不可能的。即便當局真的推出了一些所謂的改革舉措,也會被看成是加強權力和統治的需要。
他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正因為中國有僵化的計劃時代和今天這樣的沉悶現實,人們才發覺,中國真的有過一個「生機勃勃的改革時代」,才體認到那個改革時代的珍貴。
鄧聿文表示,既然這個「新時代」不能為今天的「阿寶」們提供施展本領的舞台,那對明天不抱希望就非常正常。而沒有希望,社會的不滿和不平就必然流行。美國駐中國大使館微博10多萬網友大舉嘲諷陸股大跌及聲討當局的留言,就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