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蔣萬安宣布啟動「運動中心2.0計畫」,將在現有12座運動中心基礎上打造複合式運動場館。不過專家指出,若持續靠政府提供廉價資源,恐埋下運動產業勞力密集化的隱憂。
▲台北市宣布啟動「運動中心2.0計畫」,將在現有12座運動中心基礎上打造複合式運動場館。(圖/中央社)
根據體育署調查,台北市25至64歲規律運動人口比例僅28.8%,其中又以30至34歲年齡層比例15.6%為最低,顯示年輕族群因忙於工作,相較於學生及長者,更需要鼓勵培養運動習慣。
台北市體育局為此推出U-Sport政策,發放運動抵用金及集點活動,盼提升25至64歲族群誘因,同時啟動「運動中心2.0計畫」,在各區覓址增闢運動中心,目標提升規律運動人口至40%。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副系主任張育愷表示,運動習慣的建立可從3個方向著手,首先是最重要的基礎:「知道運動是好的」。這句話看似真理,但許多人心中仍有猶豫及擔心,所以知識的推廣必須一直做、持續做。
他指出,第2個是減少做運動的負擔,例如公家機關會計算爬樓梯所消耗的熱量並貼在樓梯間,或是辦公室擺放可升降桌子以減少「坐式生活」,都是不錯的方式。
最後,張育愷強調,運動是門科學,由專業人士指導一定會比自己漫無目的摸索來得有效益及效率。他舉例,太極拳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從事的多面向健身運動之一,但若重心不夠穩、下盤不夠低,就無法提升體適能。
張育愷認為,政府與其花大錢購地、蓋房,不如攜手並扶植產業,達到雙贏。他指出,運動中心之所以便宜,是因為政府一直拿錢挹注,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產業缺乏自償能力,且過於廉價更會導致產業勞力密集化,降低服務品質。
對業者而言,政府不斷投入資源也不見得是件好事。練健康創辦人黃元杰指出,包含解剖學、肌動學及訓練學在內,中高齡健身是以科學為基礎,產業該做的是提升價值,而不是不斷削價競爭,「這樣長期下來只會把專業人士殺死,但科學不會進步」。
他說,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銀髮產業照理來講會越來越蓬勃,屆時缺乏的將是專業人才,而不是場館硬體。
黃元杰建議,政府應成立示範基地,並制定健身教練考核標準,提高專業水準,同時逐步將健身房納入醫療體系,讓延緩老化的運動場館成為「醫療前哨站」,有效降低健保支出。
台北市體育局表示,台北市率全國之先,自2003年啟動一行政區一運動中心目標,提供市民優質、平價且多元的運動設施,12區運動中心至今每年平均破千萬人次使用。
體育局指出,隨著運動風氣盛行,市民對運動場館及設施的使用需求不斷提升,尖峰時段常有民眾大排長龍、或場地預約不易等情形,再加上長期高使用率導致設備耗損,現有12座運動中心已漸不敷市民需求。
體育局說明,運動中心2.0計畫包含士林區克強公園游泳池、中山區新生公園網球場、北投區七虎公園游泳池、南港區玉成公園游泳池及萬華區青年公園游泳池改建等,持續在各行政區打造融入在地特色的複合式運動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