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單親媽媽小梅罹患罕病,又自己撫養3個孩子,生活感到艱辛無助。(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今日是229,每年2月的最後一天也是「國際罕見疾病日」。家住南部的單親媽媽小梅(化名),自小就被無法治癒的不知名皮膚疾病困擾,手掌與腳掌反覆性出現紅斑、增厚、脫皮,有時發出異味,不但疼痛也影響外觀,使她總會習慣性地避免人際互動。成為單親媽媽後獨自扶養3個孩子,生活更加艱辛外,症狀隨著年齡增長加劇,此時,經醫師診斷發現女兒罹患腦部疾病,頓時人生充滿太多不可知的未來,讓她感到絕望無助。
47歲這一年,小梅因為手部疼痛及萎縮,不得不到醫院就醫,才診斷出原來長久以來困擾她的是罕病MELEDA島病,在確定診斷後,醫院隨即啟動罕病照護服務團隊,協助小梅申請取得重大傷病身分,讓她可以安心回診,穩定接受專業醫療,在症狀逐漸獲得改善的同時,照護團隊的關懷與心理支持未曾間斷,小梅慢慢願意與外界建立聯結,參加了職業訓練及罕病病友活動,生活態度變得正向,也間接影響了孩子們。
她的2個兒子尋找固定工作,穩定了家中經濟狀況,女兒致力於課業,不久前順利考取了公立大學,更獲得了罕見疾病基金會的獎學金肯定;這一連串的正向循環讓小梅看到了生命的轉機,她目前正準備公職考試,期待進入公部門後幫助更多人,更表示從沒想過自己的人生到了中年,還可以過得這麼精采與樂觀。
根據罕病基金會資訊,Meleda島病 ( Meleda Disease )是一先天手腳掌等皮膚發生角化等病變的遺傳疾病,最早是1826年於南斯拉夫Meleda島上所發現,因此便以該島為名。此症患者在剛出生或嬰幼兒時期,即會發生雙手掌和腳掌對稱性的角質化,並伴隨其他部位的魚鱗癬(上皮不完全角質化),此外有多汗、口部周圍紅斑及皮膚上塊狀癬斑等症狀,而造成患者不適及生活上的不便,多汗也可能會因為生物感染導致惡臭和疼痛。
國際罕見疾病日是由歐洲罕見疾病組織(EURORDIS)所發起的活動,特別選在2月以其獨特的月份天數,凸顯罕見疾病極其罕見的特殊意義,並透過這一天凝聚全球罕病病人的聲音,呼籲社會各界大眾重視,關懷罕病病人及其家庭。今年罕病日的宣導主軸:實現對罕見疾病病人真正的平等,期望達成建置罕病公平友善環境的願景。
我國自2000年起實施「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成為全球第5個制定罕病專法的先進國家。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為了落實罕病法加強照顧罕病病人的精神,政府不僅致力病人獲得所需要的診斷、治療及照護服務,並且積極跨單位合作,結合社會福利、長期照護、就學與就業等資源,此外也與醫院合作,設置可近性且跨專業的罕病照護服務團隊,以個案管理方式定期主動關懷罕病家庭需求。他說,截至目前國內罕病病人累計已超過2萬人,在國際罕病日,期盼大眾攜手將更多光與熱送入罕病家庭,用愛陪伴他們走過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