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政治受難者倡議5月19日設「白色恐怖記憶日」。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表態支持並說,忘記歷史的人必然會重蹈覆轍,希望台灣社會銘記,白色恐怖這樣的悲慘歷史不能重來。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政治受難者、受難者家屬、專家學者等超過520人倡議發起「519白色恐怖記憶日」,並在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行「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發起人大會」,包括國家人權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菊、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王美琇、政治受難者蔡寬裕、呂昱、陳列出席。
▲國家人權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菊出席發起人大會。(圖/中央社)
國家人權博物館前身是景美軍事看守所,曾關押於此的陳菊致詞表示,不管她回來幾遍,內心都是五味雜陳,今(11)日她來參加白色恐怖記憶日大會,內心很清楚,「忘記歷史的人,必然會重蹈覆轍」,她擔心台灣新世代與社會對歷史理解很少,也有人把白色恐怖與228事件混為一談,甚至認為美麗島事件就像外星人故事般遙遠。
陳菊說,她支持設立白色恐怖記憶日,除了期待台灣社會重視,執政者也必須知道這是嚴肅議題;就像加拿大為了反省、檢討曾迫害原住民的歷史,在2021年把9月13日設為對真相追求和解的紀念日,當天加拿大人會穿戴橘色衣物,這就是要提醒社會,加拿大曾在100多年前對原住民不公平。
陳菊說,在白色恐怖年代有2萬多人犧牲,也是台灣2300萬人共同記憶,希望台灣社會不能忘記這段歷史,才能知道民主可貴,也才知道民主是一代代不斷打拚追求而來的,大家要心存感念,台灣社會也要記取教訓、用心守護民主,白色恐怖這樣的悲慘歷史不能再重來。
王美琇說,台灣社會經歷長達43年的白色恐怖,竟沒有任何記憶日或紀念日來紀念這個影響深遠的歷史傷痕;成立記憶日有3個目的,首先是要給歷史交代,不能讓受難者白白犧牲:第二是社會能思索歷史傷痕帶來的教誨與意義,受難者親屬與子孫也能追思、緬懷親人;第三,有助於歷史記憶一代代傳遞下去。
▲陳菊支持「白色恐怖記憶日」成立,希望歷史悲劇不要重來。(圖/中央社)
王美琇說,未來不僅要擴大社會連署、推動成立白色恐怖記憶日,也希望記憶日成立後,集結社會力量展開一場重建歷史記憶的文化運動,讓歷史記憶進入土地、校園、社會與人民日常。
蔡寬裕表示,會訂5月19日是因為1949年5月19日公告,台灣地區自5月20日凌晨0時起戒嚴,展開38年2個月的漫長時光,受害的是全體台灣人。
蔡寬裕認為,人民很健忘,例如再一週就是318學運10週年,但今年選舉卻有許多年輕一代不知道,「短短10年內,那場50多萬人上街頭的學運就被遺忘」,這讓他非常訝異。因此長達40年的白色恐怖一定要有固定紀念日子,否則會像船過水無痕一樣被淡忘。
呂昱則對政府提出建言,他認為政府每年舉辦綠島人權藝術季,也都有歷史創作,「憑良心講,我看不懂他們在幹嘛,不知道這些創作與白色恐怖有什麼關係」,就連一起去的受難者都沒人看得懂。
呂昱說,他跟創作者談了幾小時,對方也說不出來在做什麼,「一年花好幾千萬到底做出什麼,這些錢都像丟到海裡,每年舉辦很多很多活動,實際上有什麼效果,年輕人還是看不懂」,就是因為無法深刻感受到白色恐怖,他經常看到學生面對白色恐怖懵懵懂懂,他認為白色恐怖記憶日應是一場文化運動,要持續進行、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