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孩子愛哭容易發脾氣!研究:可能與語言表達不足有關 專家給2大建議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總以為是情緒問題。信誼基金會最新調查研究發現,情緒失控可能是語言表達不足導致,專家鼓勵重視親子對話,以對話式親子共讀刺激孩子語言能力。

信誼基金會最新調查研究發現,孩童情緒失控可能是語言表達不足導致。(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信誼基金會最新調查研究發現,孩童情緒失控可能是語言表達不足導致。(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信誼基金會去年11月進行1至6歲幼兒語言發展與親子對話調查,收集1萬403份有1至6歲孩子的家長回覆。3至6歲是「語言表達」學習關鍵期,但從家有3至6歲幼兒的問卷發現,僅半數家長提到幼兒會用語言代替哭或發脾氣表達,家長以為的情緒問題,可能與語言表達不足有關。

調查顯示,即使97%父母認為親子對話與互動對孩子語言發展影響最大,但僅有64%父母自評日常和孩子聊天時間頻繁;親子共讀是父母累積孩子語彙的重要活動,雖然98%父母認為親子共讀是促進語言最好方法,卻只有50%家長會主動引導孩子說出對故事的想法。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透過新聞稿分析調查研究,強調語言不只用來認知、思考,也可感受、抒發感情。孩子8歲前良性親子互動,不只有助語言學習,對大腦發展、情緒穩定、認知能力和社會化都有正向影響。建議爸媽可從日常生活對話、親子共讀技巧強化,提升孩子語言表達。

張杏如引述美國加州大學研究,「大人與孩子對話」雙向互動對孩子語言刺激高,比起「大人說、小孩聽」單向方式約高出6倍。台灣父母較少主動和孩子分享生活點滴或表達自我情緒與感受,孩子也多半處於被動回答狀態,建議父母多撥時間和孩子聊天,彼此分享看法和感受。

張杏如認為,家人一起用餐的對話有助孩子的語言發展,以對話式親子共讀,也可刺激提升孩子語言能力,在孩子4、5歲開始,可讓孩子複述故事內容,學習表達,也能更理解繪本文本意義,當孩子再大一點,可開啟共讀後的提問和討論,幫孩子累積思辨能力。

中央社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