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愛的最後一哩路/「救回來只剩肚子」要救嗎? 陳秀丹倡導「隨順善終」

記者羅立芸/專題報導

他人的痛苦給了陳秀丹力量,認為「隨順善終」能讓人的最後一哩路走的安適。(圖/記者戴華辰攝影)

▲他人的痛苦給了陳秀丹力量,認為「隨順善終」能讓人的最後一哩路走的安適。(圖/記者戴華辰攝影)

「白牡丹,笑呅呅,妖嬌含蕊等親君…」接受居家安寧的李周阿嬤,已經高齡99歲,還能緩緩唱出年輕時最愛的歌,看在陽明交大醫院安寧緩和醫學科主治醫師陳秀丹眼裡,相當欣慰。每個禮拜,陳秀丹醫師和居家安寧團隊,都會驅車前往好幾位長輩家中,照料他們的身心健康。

「我們到家裡來照顧,讓老人家在家裡比較安心,這一些人可能會過得更好。」相較於照顧安寧病房的病人,居家安寧對醫療團隊來說,相對吃力不討好。不過,心中有愛的陳秀丹醫師,寧可四處奔走,即使累到幾乎沒時間休息,也希望這些長輩的最後一哩路,能在最熟悉的環境中度過,把握和親人一起生活的時光。同時,也會在適當的時機,引導長輩們做生命回顧,找出此生的價值與意義。

陳秀丹醫師認為,如果安寧緩和醫療做得夠到位,理論上只要給予末期病患足以減緩病痛的藥物,就能讓最後一哩路走得較為舒適。「我自己是主張有尊嚴的自然死亡,緩和醫療在這一方面,就可以有很好的幫助。」而「有尊嚴」這件事情,陳秀丹認為,這代表即使患者接受安寧緩和醫療,醫師也不應刻意延長病患生命的長度。

「我們做醫生的人,當病人情況不好的時候,我們去幫他急救,其實我們是希望病人有機會可以活得更好,這是一份愛。如果我們窮盡一切的可能幫他救治,後來你發現這些東西,對病人沒有實質的好處,這時候,我們就要去做維生設備的撤除。」陳秀丹曾目睹洗腎多年的父親,在歷經多次手術後仍被迫截肢。她也曾在擔任總醫師時,看過在加護病房搶救回來的病人,「只剩下一個頭、一個肚子、兩隻腳都截肢」的情景。這些畫面,都讓陳秀丹難過地難以忘懷,她開始思考:醫療的本質是愛、是行善,可是我們為什麼讓病人那麼的辛苦?

後來,陳秀丹醫師造訪紐西蘭,與當地醫師交流,他們也對台灣的醫療提出疑問。「台灣呼吸器依賴病人的人數,是美國的5.8倍,但美國總人口是我們的十幾倍…這件事情,他們覺得很訝異,甚至說:『妳是個好醫師,可是你們台灣的醫師為什麼對病人這麼壞?把病人折騰的這麼辛苦?』」陳秀丹認為,這代表台灣仍存在醫療過度的問題,很多錢花在無效益的醫療上。

陳秀丹指出,社會大眾應該多站在病人的角度,看待生命的本質。「當一個社會一直在宣導救救植物人的時候,這是一個要被檢討的現象。植物人是一個痛苦的靈魂,這個靈魂被侷限在一個破敗不堪的肉體上…一個好的生命,應該是可以感受到外界的美好、感受到愛,如果只有呼吸、只有心跳躺在那裡,甚至褥瘡一大堆、肢體攣縮,這不是一個好的生命狀態。」痛苦,反倒給了陳秀丹力量,讓她成為一位倡導「隨順善終」的醫師。

面對身心煎熬的患者和家屬,陳秀丹也會告訴他們,如何看待「生病」這件事情。「當一個人生這個病,其實不是他做壞事。我們把生病這件事情,當做老天給這個我們這群人的一個功課。對病人而言,他把這個功課修好了,就拿到那個學分,他就可以高升了。如果說業障,那是靈魂的事,跟肉體是沒有相關。肉體就某個層面而言,是一個受害者,我們應該要去憐惜。當我們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待生病的人,這時候才可以跟他在一個平等的地位、比較可以溝通,因為人家是來修學分的。」陳秀丹也呼籲,社會大眾不應該把死亡當成一個禁忌議題,它應該跟出生一樣受到重視,因為「有生必有死」。如果有正向的生命態度,死亡,又何懼之有?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

※ 反霸凌專線:1953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現正直播】94要客訴之立院風雲 《選罷法》立院可能表決!民團院外集結籲別硬闖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