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渣文本
自從陳文茜的專文一出,全台灣網評界就陷入「年輕人大戰國家」的無窮迴圈中,蹦出一大堆立場各異的戰文。因為文章實在太多了,我看不完,因此就算有許多學生、朋友要我談談這個議題,我也難有什麼完整的回應。
我仔細檢討自己為什麼看不完,想了幾天,得出一個結論:老實說,我看不懂他們在供啥小。特別是一堆高學歷知識份子投入後,在理解上越來越困難。
這閱讀困難來自一個共同原因。從陳文茜的首發文開始,我就發現她沒有明確定義文中的「國家」和「年輕人」是什麼。接下來是一個賣期貨的反面意見,他同樣也沒有定義年輕人和國家是什麼。後面雖然有一些知識份子發現這個問題,但他們一樣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反而增加了國家和年輕人的定義種類。定義越來越多,討論也就亂成一團,一般人根本讀不懂。我自己是教社會哲學的我都看不懂了,一般人是要怎麼懂。
國家到底是什麼?
是政府?政府機關?公務員?事務官加政務官?馬英九政府?陳水扁政府?中華民國政府?把持政府的老人?把持政經權力的資產階級?還是台灣人整體?台灣人交的稅所建構出來的東西?還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或是台灣人心中所想的那個飄在台灣上空的東西?
年輕人又是誰?
五十歲以下?四十歲以下?三十五歲以下?三十歲以下?連勝文算不算?沒有一生挫折但有一身皺折的人呢?我算嗎?你算嗎?馬英九女兒算嗎?我女兒算嗎?還沒就業的學生算嗎?月薪八萬以上的青年上班族算嗎?失業者算嗎?靠爸族算嗎?包租青年算嗎?六個退休公務員養的獨子算嗎?博士雞排創辦人算嗎?
阿你們到底是在供啥小?
如果根本不確定自己講的主題是什麼,為什麼可以吵那麼多?
感覺「大概是」就可以?是誰的感覺?你的感覺?我的感覺?發文者的感覺?讀者的感覺?
說穿了,這些文章吵得一團亂,全是假設「他們講的那個就是我想的這個」,但「他想的那個」真的是「你講的這個」嗎?陳文茜所指的國家到底是哪些人?年輕人又是指哪些人?能不能給個明確的範圍?或者都只是種模糊的自我想法,心中有佛看來就是佛,心中有屎見來便是屎?
如果大家談論標的都只是自己心中的投射,那討論得再爽,也不過是自爽。多數評論者可能覺得自己的論述可以終結討論,但實際效果卻非常差。
我相信大多數的讀者,在讀完這系列文(包括我這篇)之後,應該都會有同樣的想法,那就是:我剛剛到底看了啥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