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逸帆/台北報導
▲賴清德3大委員會有3大目標(圖/總統府提供)
總統賴清德日前成立3大委員會,包括「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以下簡稱氣候變遷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及「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期盼為未來的台灣展開行動。黨政高層說明,3委員會的目標有三個,包括社會參與平台、社會溝通橋樑、政策效能的引擎。他並說,委員會若有高度共識,則將成為決策一環;但有歧異之處,則會請行政部門研議。也就是說,委員會具備「諮詢性」、「政策輔佐」性質,最終決策權仍在行政部門,而總統與行政院長會有充分討論。
氣候變遷委員會原預計在25日召開第一次會議,不過受到颱風影響,將延期至8月上旬舉行。據了解,會中將由環境部長彭啟明報告「氣候變遷對全球及台灣的影響衝擊評估報告」,以及台灣電力公司董事長曾文生報告「台灣2035電力供需分析及挑戰報告」。
▲曾文生(右)將報告電力供需分析。(圖/台電提供)
黨政高層指出,賴清德成立3大委員會的目標與任務共有三個,第一,社會參與平台;第二,社會溝通橋樑;第三,政策效能的引擎。該人士說明,首先要召開的氣候變遷委員會由賴清德擔任召集人,副召集人則有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中研院長廖俊智、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另有24名委員、2名顧問。
▲童子賢在會中對能源想法備受關注(圖/賴清德競辦提供)
24名委員中,政府機關8人,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內政部長劉世芳、經濟部長郭智輝、交通部長李孟諺、農業部長陳駿季、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財政部長莊翠雲。
產業代表6人,友達光電董事長彭双浪、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理事長賴博司、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台灣人工智慧協會執行長林筱玫。
公民代表6人,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協會資深專案經理黃品涵、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
學者專家4人,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成大前校長蘇慧貞、中央大學機械系特聘教授曾重仁;此外,另有2名顧問,包括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
▲李遠哲日前曾說,台灣需要用核能,還要有新核能。(圖/匯流新聞網提供)
黨政高層指出,政府機關方面,代表碳定價、碳排,以及國土防災;產業代表則橫跨先進產業如半導體,以及傳統產業,並結合碳交易、AI相關人士,代表要接軌國際;公民團體則涵蓋環境運動的老中青世代,期望連結環境NGO關注的議題,擴大公民團體的參與並加深連結;學者專家的研究領域則涵蓋能源、科學、醫療,且長期關注環境永續議題。
該高層細數3項任務,第一,作為「社會參與平台」,如氣候變遷委員會中有18位非官方委員,而女性委員比例則是28.5%,委員會組成符合總統選舉以來的理念,包括跨立場、跨世代、跨領域結盟。
第二,作為「社會溝通橋樑」。委員會運作方式先由總統致詞、專家簡報,這部分公開直播;隨後委員會閉門討論;討論結束後,則有公開記者會,並轉述會議內容與總統結論,期盼透過召開委員會,強化社會溝通。
第三,作為「政策效能的引擎」。針對在野黨批評疊床架屋,該人士指出,氣候變遷委員會與「行政院永續會」對接,行政團隊在經過行政院長卓榮泰核准之後,於每三個月一次的總統府委員會中,向社會報告政府施政的進展,加速政策推動引擎,並無疊床架屋的問題。
此外,執行秘書為彭啟明,副執行秘書則是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會後鄭麗君與彭啟明會將委員會作成決議,帶回行政部門進行討論,持續列管和推進。不只氣候變遷委員會,另兩個委員會運作模式,也都將比照辦理。
▲彭啟明為氣候變遷委員會執行秘書,將會帶回決議到行政院討論。(圖/民進黨提供)
惟外界仍關心,委員會的想法與行政院意見不同時該如何處理,該高層則解釋,委員會討論過程希望形成共識,如果與政策不同,政府也會作為參考。他說,若達成一定共識與決議,進行可行性分析,政策方向也是好的就會列管推動;反之,若委員的意見與想法,行政部門認為有所誤解以及資訊不充足,也能讓委員理解,這是雙向溝通。
高層強調,委員會若有高度共識,則將成為決策一環;但有歧異之處,則會請行政部門研議。也就是說,委員會具備「諮詢性」、「政策輔佐」性質,最終決策權仍在執政團隊與行政部門上,而總統與行政院長也會有充分討論。
高層說,全球氣候變遷涉及議題層面非常廣泛,每一項討論都是多元的「選擇題」,甚至是「複選題」。如社會關注的能源議題,牽涉層面廣泛,預期不會只停留在反核、擁核「是非題」,而將透過委員會多元思考、理性對話,共尋務實解方、凝聚社會共識。
即便面對立法院三黨不過半的局勢,該高層指出,總統成立3大委員會希望能傾聽意見、凝聚共識,愈多共識就有愈高的正當性,期盼朝野政黨都能夠支持,政府的施政成果最終仍是交由民意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