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對日宣戰。(圖/翻攝維基百科)
1941年,日本決定偷襲珍珠港,要把太平洋艦隊的主力全部殲滅。日本正在進行一場豪賭,贏了,東南亞的礦產、石油等重要戰略資源將盡收囊中;輸了,就要跟美國正式開戰。當時的日本已經是多線作戰,為何還要鋌而走險,化「友」為敵?
▲珍珠港俯視圖。(圖/翻攝維基百科)
其實當年日本內部在「南進」還是「北進」上十分糾結。陸軍一派主張繼續「北進」,爭取最大限度的中國領土。海軍一派則主張「南進」,將視線瞄準了東南亞的資源。原本兩派在辯論上還能打個平手,但很快這個平衡就被打破了,因為在美軍援助和國軍英勇抵抗下,日軍根本無法實現「三月亡華」的計畫。
▲山本五十六上將,偷襲珍珠港計畫的核心人物。(圖/翻攝維基百科)
陸軍和海軍本就不對盤,在這種情況下,陸軍的話語權更是被剝奪得差不多了。「南進」在辯論中佔了上風,不過真正令日本下定決心偷襲珍珠港的原因,是1941年美國對日本進行了制裁,實施石油禁運並凍結所有日本海外資產。
▲日軍零式戰鬥機正從翔鶴號航空母艦上起飛。(圖/翻攝維基百科)
原本美國是和日本做生意的,石油、鋼鐵什麼的戰略物資,日本花錢還是能買到。但被美國制裁後,日本買不到石油,海軍那些引以為傲的艦艇就開不出港口,陸軍所有的坦克等也將成為擺設,即使勒緊褲腰帶,日本石油的儲備也只夠再用4年。
▲受創的美軍三艘戰艦,由左至右為西維吉尼亞號戰艦(重創)、田納西號戰艦(微創)、亞利桑那號戰艦(被擊中彈藥庫引發爆炸,後沉沒)。(圖/翻攝維基百科)
於是日本展開世紀豪賭,1941年12月7日,派出了6艘航空母艦、300多架戰機,分兩波偷襲珍珠港,並取得了重大戰果:擊沉及重創了美軍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摧毀了188架戰機,共造成2,402人死亡,1,282人受傷。
▲西維吉尼亞號中彈燃燒。(圖/翻攝維基百科)
然而,日軍之勝利並不完全:島上的發電站、維修設備、燃料和指揮總部大樓均未被破壞,海戰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艦也不在港內。即便如此,與美國的損失相比,日本損失甚微,僅損失29架飛機和5艘袖珍潛艦,共有65名士兵陣亡或失蹤,並有一位日本潛艦乘員被俘虜。
▲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對日宣戰書。(圖/翻攝維基百科)
日本以為美國的太平洋艦隊被打擊後,東南亞就是它的天下,什麼礦產、石油,什麼糧食、橡膠,都手到擒來,然而偷襲珍珠港計劃實現了,但計畫之外的事也發生了。1941年初,日軍在東南亞的攻勢就初具規模了,順利拿下緬甸和印尼兩大產油區,結果收到的卻是一地雞毛。
▲日軍佔領東南亞油田。(圖/翻攝百度百科)
因為本來佔領油田的英國人和荷蘭人將油井到冶煉廠再到儲油設施通通都炸掉,有的連輸油線也沒放過。不過英國人與荷蘭人動作快,日軍的腳步也不慢。還沒等他們全部炸光,日軍徹底佔了東南亞,事已至此,日本只好調來全國4千多名工人與技術人員盡力修復,可到底工業底子不夠,修復進度十分緩慢。
▲日本海軍將領視察軍艦。(圖/翻攝百度百科)
直到1943年,兩大油田的產油量才恢復到被炸前的水準。然而,石油產量上來了,送到日本本土的石油量卻十分有限。因為與美國正式開戰後,美軍幾乎是死盯著日本的運油船,來一條擊沉一條。根據數據顯示,印尼油田1943年石油產量高達700萬噸,可送達日本本土的僅200萬噸。再到後來美國從日本手上奪回了太平洋的製海權,日本本土是再收不到一滴油了。
▲日軍前往珍珠港及返程路線。(圖/翻攝維基百科)
為了解決燃油問題,日本民眾挖空心思,豆油、松脂,甚至是松樹根都用上了。但即使如此,對軍隊和工業生產的需要來說也只是杯水車薪。總之,日本招惹美國的初衷是為了資源,尤其是石油,然而最終卻給自己弄來了個強大的對手,不光資源運不回國,1945年還被美軍在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造成數十萬日本平民死亡。
▲廣島(左)與長崎(右)原子彈爆炸後所產生的蕈狀雲。(圖/翻攝維基百科)
長崎遭受原子彈轟炸後6天,也就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