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面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治癒關鍵在「MRD」

記者鍾釗榛/台北報導

圖片由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懷萱醫師提供

▲圖片由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懷萱醫師提供。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ALL)是血癌的一種,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懷萱醫師指出,發病後,大量且不成熟的淋巴細胞,會佔據骨髓進而影響正常血球的生長;血癌細胞也會隨著血液流竄到全身淋巴結、中樞神經或其他器官中。整體而言,常見症狀為貧血、發燒、瘀青、淋巴結腫脹等,症狀較不典型,容易被患者忽略。

黃懷萱醫師提醒,台灣每年約有300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新發個案,好發於10歲以下兒童,但成人也有一定之發生率,且因成人患者常帶有預後較差之染色體變化或基因突變,且相較於兒童對化學治療的耐受度差,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療成效相對較差。

然而,成人確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後無需灰心,其不僅非絕症,只要依據醫囑規律治療,甚至有很高的機會治癒。黃懷萱醫師依目前治療的三階段摘要說明:

●第一階段—誘導期:透過高劑量且密集之化學治療,將癌細胞殲滅,以達到疾病完全緩解,就能進到下一個階段。值得一提的是,此階段達標後仍不可鬆懈治療,若以更精密之檢驗,仍可在患者身上驗出「微量殘留病灶」(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簡稱MRD);若患者在接受誘導期後,以為疾病好了就中斷治療,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會復發。

●第二階段—鞏固期:透過與第一階段不同的藥物治療,將微量殘存癌細胞盡可能地全數消滅。此階段也會視患者個人的疾病狀況,加入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標靶藥物或免疫治療藥物等治療,提升預後。

●第三階段—維持期:使用長時間低劑量化療藥物或是標靶藥物降低復發風險。

至於該如何在療程中確認癌細胞的消滅情況,以及確認治療成效呢?黃懷萱醫師指出,關鍵之一就在「微量殘留病灶」(MRD)。微量殘留病灶可使用流式細胞儀(Flow Cytometry)、即時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簡稱qPCR)、或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的檢測,確認患者體內是否有殘存癌細胞。無論是在誘導期後,確認治療反應;在鞏固期時,評估每次治療後的效果;以及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前,是否需要使用免疫治療藥物,減少「微量殘留病灶」,以提升移植成功率及增加長期存活;維持期治療期間及後續追踨時,確認疾病是否復發,「微量殘留病灶」的偵測,能讓臨床醫師及早發現疾病復發,及早開始治療。

黃懷萱醫師接續說明,使用先進的檢驗方式,也檢測不到患者體內的「微量殘留病灶」時,癌細胞可以說是接近清零,可降低血癌復發風險。

黃懷萱醫師也鼓勵,現今臨床上,已有多元且高可近性的治療選擇,如:當病人接受化學治療後,若仍有「微量殘留病灶」時,健保有給付免疫治療藥物來清除微量殘留病灶,以增加患者長期存活。在有多種治療武器下,病患務必遵從醫囑積極治療,並盡減少微量殘留病灶,以增加存活率以及異體幹細胞移植成功率。

TWN-103-0824-80002

本衛教資訊由台灣安進提供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