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在新加坡智庫擔任研究員的美國前官員表示,這是打造台灣韌性相對創新的行動,加強守護自治的意志;而台灣產業對東南亞投資增加、超過中國,「去風險化」是進行式。
▲總統賴清德6月19日在總統府舉行記者會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3大任務型編組委員會。(圖/中央社)
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RSIS)資深研究員唐安竹(Drew Thompson)在9日播出的Podcast節目「貝格Kopi Time」(Kopi Time podcast with Taimur Baig)接受訪問。他曾於2011年至2018年擔任美國國防部中國、台灣和蒙古辦公室主任。
節目談及台灣正處於科技製造表現卓越,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十字路口,並聚焦台灣政治和經濟政策如何演變,以及與東南亞、印度、韓國和日本關係等議題。提到賴總統上任後的表現,唐安竹表示曾擔任副總統的賴總統交接相當順利,而台灣經濟表現持續強勁。
賴總統日前宣布成立3大委員會並親自領軍,包含「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3大任務型編組。
針對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唐安竹指出,這項行動值得關注,不只是傳統上的國防、災防,也擴大民力運用,健全醫療網絡、強化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確保資通運輸及金融網絡的安全等。
他認為,這是打造台灣韌性相對新穎、創新的行動,讓民眾在心態上有調整,若面對威脅時能加強守護自治的意志,讓民眾掌握自己的未來。
有關中國對台動態,唐安竹表示,中國試圖以經濟一體化當作「胡蘿蔔」拉近與台灣距離,但當中國經濟表現不佳時,這樣的吸引力便減少,而中國過去把經貿往來當作政治脅迫手段,包含禁止旅客旅遊、禁止台灣鳳梨進口等,也讓台灣相關產業逐漸選擇分散風險。
他說,前幾年台灣企業對東南亞和南亞的投資超過對中國,「去風險化」是進行式,台企在東南亞及南亞的投資佈局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相關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處於核心地位,不僅是半導體,也包括其他供應商。
唐安竹也提及,中央社今年7月推出印尼文新聞網站Fokus Taiwan(CNA Berita Bahasa Indonesia),他認為人力流動等方式,正推動台灣融入國際,台灣安全利益更加緊密地與東南亞結合在一起,比以往更為密切。(中央社新加坡1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