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高教吹起EMI風潮!雙語教育不只有母語+英語 更要懂「AI語」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吳季柔/遠見雜誌

台灣高教吹起EMI風潮,當教學語言需轉換為英語授課,學術用語、溝通技巧都是難題。AI如何成為雙語助教,協助雙語教育轉型?學生又該如何利用AI進行個人化學習?

清大資工系教授張俊盛帶領研究團隊所開發的「Linggle」,是一款專攻學術英語的AI工具,近來導入英語授課素材供EMI課堂使用。(圖/遠見雜誌提供)

▲清大資工系教授張俊盛帶領研究團隊所開發的「Linggle」,是一款專攻學術英語的AI工具,近來導入英語授課素材供EMI課堂使用。(圖/遠見雜誌提供)

略嫌擁擠的教室中,坐滿剛踏進大學殿堂的年輕學子們。人手一台平板、筆電,手指飛快地在鍵盤上敲打,螢幕顯示的並非聊天視窗、遊戲畫面,而是AI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對話窗。 

這不是教人工智慧(AI)的課堂,而是推行雙語教育的高教現場,學生正熱烈與ChatGPT討論,如何準備國際論壇的演講稿。講台上,教授正示範將課前閱讀教材餵給AI筆記軟體NotebookLM,彈指之間,標註原文段落的詳細重點已生成完畢。 

如此與AI密切協作的課堂,正是教育現場的理想樣貌。具有強大潛力的生成式AI,更在當前積極推動「全英語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EMI)浪潮中,扮演不可缺席的推進力量。 

AI成24小時隨時待命的助教

台灣近年積極推動雙語教育,鼓勵大專院校增設EMI課程,期望提升國家競爭力,接軌國際。然而,許多大學教師仍對全英語授課感到陌生,尤其對英語非母語的教學者來說,短時間內轉換EMI課堂可謂困難重重,語言能力、教材開發、教學現場的轉型,都是挑戰。 

這時具有豐富語言資源的AI大型語言模型,便成為眾所矚目的助力。畢竟,對教師而言,若善用AI 工具,就像是獲得一位24小時隨時待命、英語能力頂尖的助教,可大幅縮短轉型的陣痛期,甚至升級教學品質。 

擁有16年培育全球EMI師資經驗的Oxford EMI顧問鄧頓(Simon Dunton)指出,教師們對AI工具充滿興趣,培訓課程中常熱烈分享、回饋使用經驗。他也認為,教師需積極提升AI素養,才能引導學生善用AI工具。 

具體來說,AI如何輔助EMI課堂?「AI可協助備課,判讀並調整教材難易度,或生成中英雙語、多語言的教材,」清大外文系教授謝承諭說明。他專精語料庫研究,熟悉如何在EMI課堂中運用AI工具,經常擔任講師到各大專院校分享經驗。 

謝承諭認為,如ChatGPT、Gemini、Claude等AI大型語言模型,可降低教師設計EMI教材的門檻,以接近母語人士的英文語法翻譯原有教材、發想教案,並根據特定學科領域,生成相對應的「基礎單字表」與練習題目。 

(圖/遠見雜誌提供)

▲(圖/遠見雜誌提供)

尤其ChatGPT資料庫包含眾多教育素材,可理解多數教育概念,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ChatGPT 很會寫教案,甚至連翻轉教室的概念都懂!」

如此一來,教師可省略最費工的「無中生有」階段,並進一步和其他的數位教學工具協作,如規劃課堂互動遊戲Kahoot!、Zuvio。當前解說影片的教學盛行,善用模仿人類語調、提供多腔調切換的語音生成工具Natural Reader,搭配使用自動生成影片字幕的軟體,便可協助教師製作EMI解說影片。 

針對學生端,AI工具則可協助「個人化學習」,像是AI家教般,客製化解答學生的問題,包括抽象的學術概念、易混淆的文法等。當前眾多具備語音服務的AI聊天機器人紛紛問世,也可做為聽力與口說練習的伙伴。

本土也有AI工具幫助雙語學習

隨著雙語教育中對AI教具的需求漸增,本土老牌的AI語言搜尋引擎Linggle,也躍入大眾視聽。

Linggle由清大資工系教授張俊盛帶領的研究團隊開發,提供英語閱讀、寫作的輔助,如寫作文法糾錯,還可一鍵簡化艱深的學術生字,提高閱讀效率與語言學習熱情,2022年獲國科會補助,清大、政大皆已採購,並運用於課堂中。 

除了輔助英語學習,Linggle近來推出EMI特別版,借助AI強大的分析功能,改善EMI教學轉型中非母語教師常見的痛點。 

研究團隊導入逾1000堂耶魯大學公開課(Open Yale Courses),包含40多種科目、逐字稿逾八萬字,分析真實英語授課語境下,教師使用到「專業學術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 ESAP),以及「英語教學法」的溝通技巧。 

張俊盛解釋,ESAP的用字更正式、抽象,「對母語者來說,ESAP也是陌生的語言,需要接受一定的訓練,非母語者更是如此。」再加上,當前各專業科目皆須發展EMI課程,對英語授課所需的溝通技巧並不熟悉,不只教師端難運用,學生端也不易吸收。 

如此體悟,來自他參加為期兩週的EMI授課培訓,用意雖好,卻流於抽象,「培訓教我們要增加與學生互動,卻較少實際解方。」 

因此,他透過AI分析數據,發現歐美教師授課時,常透過改變節奏、增加聽眾參與等技巧,包括縮寫、語音弱化、使用直接稱呼「You」等,增加EMI授課的互動性。 

他進一步解釋,各地學生對語言的反應機制類似,透過模仿母語教師的溝通技巧,如善用「功能性語言」(functional language),即常用於「起承轉合」的片語,讓教學更生動、流暢,提升EMI成效,「AI工具就像EMI的雞精,讓授課體質更加強健!」 

在2030雙語政策的經費支持下,張俊盛認為,未來三年將看見愈來愈多教學現場導入AI工具,他大為期待。 

懂得整合AI 工具,才能提升品質

只不過,當善於語言轉換、生成文本的AI走入雙語教育,雙語人才又將如何應對未來的挑戰與機會? 

「AI時代下,雙語人才不僅是『母語+英語』,更會是『母語+AI語』,即善於和AI共事,」張俊盛形容。相較於過往專精於語言的轉換,未來更需學習如何整合AI工具,如同「專案經理」般,針對不同需求運用合宜的AI工具,提升效率與成品品質。 

謝承諭則笑說,比起和AI較勁翻譯速度,使用者更應該專注於「評斷AI輔助生成內容的品質、是否符合需求」,在AI的基礎上更上層樓。「ChatGPT 就像一個70分的學生,可以幫你打底,但拿高分還是要靠自己。」 

面對資訊爆炸的AI時代,版權意識、辨識真偽資訊,以及獨立思辨的能力更顯重要。此外,AI難以複製「個人風格和情感」,因此,培養獨特的個人特色,正是AI世代雙語人才的課題與脫穎而出的關鍵。 

隨著EMI浪潮來臨,AI已成為雙語教育轉型的一大助力,期待訓練有素的未來雙語人才揚起AI加乘的風帆,從台灣航向世界。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