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朱丰瀛(新新聞)
宏碁與宏達電這對難兄難弟,前者過去靠PC產品大放異彩,但PC產業停止成長,以及戰略失誤,業績一落千丈。至於昔日的千元股王宏達電,現今同樣面臨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趨緩,產業流血競爭,如今不約而同對外釋出「調整組織架構」的訊息。
宏碁與宏達電這對難兄難弟,都是3C電子產品的「台灣之光」,但近年都面臨經營不振的困境。不過近期兩家公司股價同步飆漲,頗有積鬱已久、一吐怨氣的味道。宏達電從低檔五十八元開始起漲,短短十六個易日就攻上百元大關,漲幅超過七成;而宏碁也不遑多讓,從低點十.四元一路衝高到十五元,漲幅超過四成。
傳統PC業務與新事業完全切割
兩家公司的股價表現,是真的因為事業轉骨登大人,還是所謂的「無基之彈」?宏碁與宏達電的處境,還真的有些相像。前者過去靠著PC產品,早年在全球市場攻城掠地,一度壓著惠普(HP)、聯想打;但PC產業停止成長,以及宏碁自己的戰略失誤,導致業績一落千丈,創辦人施振榮必須重出江湖,啟動三度組織再造。
至於昔日的千元股王宏達電,當年靠著Windows與Android手機發光發熱,但現今同樣面臨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趨緩、以及殘酷的產業流血競爭。兩家公司都必須加速布局新事業,力圖東山再起。宏碁開始積極布局物聯網、自建雲;宏達電則布局虛擬實境(VR)產品。而近期地兩家公司也不約而同對外釋出「調整組織架構」的訊息,讓外界充滿想像空間。其中,宏碁在原本的宏碁公司下,架構一個新的百分之百控股公司「宏碁智聯網投資控股」,然後將負責資料中心營運的「宏碁資訊服務公司」,透過股份轉換方式,將其轉到宏碁智聯網控股公司底下,成為宏碁的孫公司。
而宏碁也對外宣布,未來的自建雲BYOC,以及智雲體BeingWare等新創事業,都將劃分到智聯網投資控股底下。
宏碁只是改組織架構,不分拆?
也就是說,把新事業切割開來後,未來宏碁的組織架構會變得更明確:傳統PC硬體業務,可以按照原本的模式運作,至於與「雲端服務」及「物聯網」相關的事業,則全部劃到智聯網投資控股底下。這樣切割的用意,很容易讓外界產生聯想,認為新事業未來成長茁壯之後,很可能就要分拆獨立,甚至公開上市(IPO)。
而且,宏碁旗下經營多年的雲端服務單位「宏碁資訊服務公司」,嚴格來說並不算是「新創事業」,將其劃到智聯網投資控股底下,也讓外界解讀,此舉是否是為了美化智聯網投資控股的帳面,以利未來獨立分拆?宏碁榮譽董事長施振榮表示,「宏碁沒有要分拆」,是打算讓新事業全部整合在一家控股公司底下,讓新事業公司有獨立空間,同時保有組織的彈性,讓創意得以實現。
事實上,在企業分拆上,宏碁絕對算得上是台灣電子產業的先驅。二○○○年時,宏碁經營陷入困境,當時在施振榮主導下,將宏碁一分為三,變成主攻PC品牌的宏碁、專職代工的緯創,以及負責消費性電子品牌的明基。三家公司後來都各自打下一片江山,成為業界佳話。至於宏碁未來還會不會再分拆?外界研判,只要新事業有一天能成氣候,分拆恐怕只是遲早問題。
宏達電VR獨立,再殺小股東?
至於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近期終於鬆口,在貴陽參加大數據博覽會時向國外媒體表示,目前正調整VR事業成為獨立新公司。而外界猜測,宏達電在一五年底成立的萬物科技,就是為了分拆VR事業而設。不過,王雪紅強調,這個新的VR公司仍由宏達電完全掌控,也就是並不會影響公司的財務與業務。被問到這間公司是否有公開上市的打算,王雪紅則強調「目前沒有計畫這麼做」。
此消息一出,業界反映相當兩極。分拆雖然有利於彰顯企業價值,但外界已經在擔憂,這會不會重演過去的「威盛模式」,讓投資人惡夢再現?所謂的威盛模式,指的是當年威盛旗下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發硬體新產品的部門,在開始賺錢後,便獨立分拆出來,成為後來的宏達電。威盛後來與英特爾(Intel)纏訟,業績每況愈下,反觀宏達電業績卻蒸蒸日上。威盛的大股東們因為宏達電上市而得利,但對小股東而言,他們卻享受不到宏達電分拆出去的果實,卻要承受威盛獲利稀釋的苦果。
宏達電的VR產品Vive目前仍在萌芽初期,產品雖獲得市場正面回響,但仍有改善空間,例如需要連線到PC,就讓人覺得不夠方便。公司目前持續尋找軟硬體合作夥伴,要談到分拆上市,恐怕還言之過早。
但VR的想像空間太大,現在也是支撐宏達電股價的唯一題材。若此部門真的分拆出去,對宏達電的衝擊,不可謂不大。威盛與宏達電的故事,是許多老股民心中的痛。如今宏達電再度與分拆扯上邊,投資市場恐怕會拿放大鏡檢視接下來的一舉一動。
組織調整成常態,股價先反映
企業調整組織架構,在電子產業已經有許多案例。組織重整的目的,無非希望提升資訊透明度,改變產業對企業的評價方式,或是為未來的分拆與出售做準備等。舉例來說,Google在去年八月成立新的控股公司Alphabet,就是近期最受矚目的案例。
組織重整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讓市場改變評價方式。例如聯想控股有限公司旗下涵蓋的事業太過多元,包含房地產、資產管理、新創孵化器,以及負責電子產品的
聯想集團等。要評價這樣的公司,用傳統的本益比方式恐怕不盡公允,畢竟不同事業有不同的評價方法,此時必須改用分類加總估值法,一一檢視各個不同事業的價值,再進行加總。
有些公司旗下的單位可能虧損,卻有巨大發展潛力,例如宏達電的VR部門,目前可能享有極高的市場評價,將這些單位獨立揭露,便有提高股價與市值的機會。而調整架構的最後一個好處,就是為未來的分拆與出售做好準備。例如HP將PC/印表機業務獨立出來,與伺服器/解決方案業務做切割;外界盛傳,惠普很可能會賣掉不具發展潛力的PC/印表機業務。
宏碁與宏達電的組織調整動作不小,儘管目前兩家公司都堅稱「沒有分拆打算」,只是為了讓組織更有彈性;但至少股價都已經先行反映,股民也都得利。至於這種題材能夠維持股價多久?就投資圈看來,兩家公司本業缺乏亮點,新事業仍未成氣候,業績若持續低迷,強勢股價恐怕難有支撐。(更多文章請見1528期《新新聞》,或見新新聞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