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夏天小黑蚊猖獗,雖然名稱中有個「蚊」但牠不是蚊子,小黑蚊就是俗稱的「黑微仔」,也有人叫牠「小金剛」,但其實牠的本名為「台灣鋏蠓」,屬於蠓科而非蚊科,在台灣主要分布於東部、中部及南部地區,被叮咬後每個人反應程度不同,症狀輕者紅腫發癢,嚴重可能引發過敏。
▲「台灣鋏蠓」小黑蚊(圖/翻攝自百度)
小黑蚊是一種微小型的吸血昆蟲,成蟲只有1.4毫米,喜歡生活在有青苔、藍綠藻,或是陰暗潮濕且含有砂質及腐植質的表土層,主要在白天活動,叮咬人體脖子、手、腳等裸露的部位,尤其離地面最近的小腿最常遭殃。
根據《蘋果日報》報導,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杜武俊教授表示,因為小黑蚊沒有天敵,做好基本防護及環境管理是最根本的方法,外出時盡量穿著長袖,或噴有DEET成份的防蚊液,並清除藻類生長地,或是在裸露的地表種植密生草種,例如韓國草,可用來抑制藻類生長,而花圃或花台若不方便種草,可用細沙或碎石覆蓋土壤,讓表面不易蓄水並保持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