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CTWANT
![瑪嘉烈醫院。(圖/翻攝自維基百科)](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8/395738/md-e4512dfbdfeab166d2ebd40d684646c2.jpg)
▲瑪嘉烈醫院。(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香港瑪嘉烈醫院近日爆發集體感染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的案例,院方於11日對外公布,旗下3名腫瘤科醫生先後在4日、6日及 10日出現發燒、腹瀉等病徵,其中一名30多歲的醫生於6日入急症室求醫後,不到24小時的時間不治身亡,另外2名醫生病徵較輕。院方也表示,目前尚未確認3人之間的關聯。
根據香港媒體報導指出,該名離世的醫生在4日出現病徵,前往急症室時已神智不清、缺氧且血壓過低,需立即插喉急救,並接受兩種抗生素治療及輸氧,最終仍在24小時內不治。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成年人因感染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而致死的情況極為罕見,該名醫生生前健康狀況良好,亦無慢性疾病,突然因感染該細菌而喪命,從腹瀉發作到離世的時間極短,情況極不尋常,不排除任何可能性,甚至認為需要進行解剖以確定病因。
後續院方在其中一名症狀較輕的醫生糞便樣本中,驗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但離世醫生的樣本則呈陰性,推測可能因其已接受抗生素治療,影響檢測結果。
袁國勇解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通常在感染後2至5天內發病,兒童患者可能會出現嚴重腹瀉,約7天後病情可能加重。但該名離世醫生病情進展異常迅速,與一般臨床表現不符,因此仍需進一步分析。袁國勇表示,抗生素治療通常需48至72小時才會發揮效果,而該醫生在入院僅24小時內便離世,顯示其病況極為嚴重。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表示,中心已聯同醫院管理局與港大微生物學系展開全面調查,除了傳統微生物學測試,也將運用最新的高通量基因排序技術,以期更準確找出死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