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襲擊後,各處皆有嚴格的軍事裝備(圖/路透社/達志影像)
記者楊絡懸/綜合外電報導
7月14日法國國慶日晚間,一輛白色卡車衝進法國尼斯煙火慶祝活動的人群,目前已造成84人死亡慘劇,至少100人受傷,有18人情況危及。法國當局稱凶嫌司機在開車撞人的途中,也持槍向人群掃射,卡車內載滿武器和手榴彈。卡車司機是一名31歲突尼西亞裔法籍男子,目前尚不清楚其行凶動機,也沒有激進組織出面承認犯案。
➔ 延伸閱讀:法國國慶日慘案/尼斯恐怖卡車衝撞釀84死 凶嫌身份曝光
http://goo.gl/s589bk
這是繼2015年1月《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發生襲擊事件後最新一次的血腥攻擊,過去這18個月,法國一直處在高度警戒的狀態,已經造成230人死亡,其中最嚴重的一次,即是11月13日和14日凌晨巴黎連續恐怖襲擊事件,造成130人死亡。法國總統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在巴黎恐攻後,立即宣布法國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嚴格管控邊界出入境。
歐蘭德原先想在7月底環法自由車賽(Le Tour de France)期間解除緊急狀態,因為當局的緊急狀態限制了公民的自由和權益,除了警察可以在無須擁有通緝令的前提下進行搜捕,也能以非一般法律程序限制軟禁任何有嫌疑的人,讓法國逐漸失去人權的價值。
但就在尼斯的民眾遭受到卡車的攻擊時,其實法國仍處在「全國緊急狀態」中,歐蘭德忍淚、不得不將緊急狀態再延長3個月。
法國議會曾針對巴黎連續恐怖襲擊事件作出一系列的反恐調查,卻發現連同法國的歐盟,都沒有達到有效反恐的高度程度,大規模的恐怖襲擊不斷發生,歐盟各部門之間的溝通並未有效傳達,資源協調與情報建立、警察部門調查、跟蹤和監聽等都無法有效控制,法國情報機構似乎擁有致命的漏洞,才讓激進份子發動襲擊。
就在事件發生後,穆斯林又再度成為眾矢之的,許多仇視言論在社群網站爆發。人們彷彿只要把凶手歸類為穆斯林激進份子,一切情況就比較好控制,但其實恐怖主義並不分宗教、種族、性別、或任何國籍。
《查理週刊》編輯部象徵言論自由;11月13日法國國家足球隊那場比賽輸了球;而在國慶日當天,煙火慶祝時,人們在尼斯發生襲擊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屠殺攻擊,衝撞了法國人的核心價值,法國要面對的是什麼問題?或許法國人要思考、要準備的事情,更為廣泛和深層。
【註】
1、《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襲擊事件
1月7日,3名槍手進入《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編輯會議進行大屠殺,包括雜誌主編有4名漫畫家、4位記者、2位警察等多人死亡。這場事件引發歐洲社會歧視穆斯林文化的討論和反思,以及探討西方自由主義之核心價值——言論自由。
《查理週刊》經常以漫畫諷刺時事,或用「性暗示」褻瀆宗教意象,其黑色幽默惱怒了不少人。《查理週刊》遭到攻擊後,許多人為了聲援言論自由和反恐,紛紛表態「我是查理」(Je suis Charlie),包括台灣人在內,也將臉書上更換成「我是查理」頭像,意即「殺死一個查理,還有千千萬萬個查理」,言論自由永遠是最可貴的。
2、法國巴黎恐怖攻擊
法國巴黎當地時間11月13日和14日凌晨發生連續恐怖襲擊事件,多名武裝分子在餐廳內手持步槍朝民眾掃射、在街頭引爆炸彈,其中,歹徒在巴塔克蘭劇院(Bataclan)挾持多數人質,有89人遇難,整起事件造成129人死,368人受傷。激進組織伊斯蘭國(IS)表示,這場事件是為了要報復法國在敘利亞對IS空襲。法國總統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在巴黎恐攻後,立即宣布法國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嚴格管控邊界出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