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耀南(新新聞)
仲裁之後,中國異常克制與壓制內部輿論。習近平權力集中化下,如何將中央軍委制轉型成為民主國家的參謀聯席會,同時藉此清理內部,布局十九大,恐怕才是南海議題背後的連動效應。
菲律賓因與中國的黃岩島爭議,在二○一三年一月提起了國際仲裁案。菲律賓提告後,中國沒有在仲裁庭上積極主張自己的論點,反而選擇「不應訴」,並在國內輿論鼓動民族情緒,大張旗鼓宣示軍力,不惜亮劍一戰。南海議題是外交折衝?還是軍事衝突前哨?或是中南海內部問題?
一九五三年,中國、印度存在著領土糾紛,印度代表團會見當時的中共總理周恩來,周首度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五年,印尼萬隆舉行亞非會議,中國因是共產主義代表,懷疑對鄰國搞顛覆,出席會議的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也重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中國的外交指導原則。
一九八九年下半年度開始,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兩極冷戰格局不復存在,鄧小平提出三句話:第一冷靜觀察、第二穩住陣腳、第三沉著應對。九年鄧又稱中國永遠不稱霸,中國也永遠不當頭。鄧小平這些重要講話,被概括成二十字戰略方針:「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對、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簡稱「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方針,之後江澤民上台,鄧規江隨。
胡錦濤上台之後,三年時任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鄧必堅,首度提出「中國和平崛起」,訴求中國和平發展給鄰國、給全世界帶來的不是障礙、不是威脅,而是機遇。習近平上台,外交主張提出「新型大國關係」,搭配軍事能力,展現強硬外交。
菲律賓提仲裁後,中國不再提「和平相處五項原則」外交國策,揚棄韜光養晦,不再論述和平崛起,只剩下中國夢。頻頻軍事演習,提升對抗,習近平似乎有意放棄外交折衝,展現軍事實力,但仲裁之後,異常克制與壓制中國內部輿論,那理由只剩下一個。
一九七九年中越戰爭,中越雙方都宣布取得勝利,懲越是假議題,實則讓鄧小平真正掌握軍權,取代華國鋒成為軍委會主席。現在亦然,仲裁當天,習下了死命令:沒有習親自下令,有誰敢發一槍一炮的,一律軍法處置。習近平權力集中化下,如何將共產國家中央軍委制,轉型成為民主國家(以美國為例)的參謀聯席會?更同時藉此清理內部,布局十九大,恐怕才是南海議題背後的連動效應。
(更多文章請見1533期《新新聞》,或見新新聞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