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產業跨國合作:當中國的「很大」,碰上法國的「很大」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攝影者Flazingo Photos, Flickr CC License

文/換日線Crossing

有時候不能不覺得我們的客戶挺「寶」的。也就是說,有時候我們工作方面會出現一些有點令人哭笑不得、寶裡寶氣的狀況。

我們在中國有一個很大的客戶,真的很大。客戶的母公司是 Forbes 500 強,客戶自己本身也是中國排名很前面的上市公司,規模和營業額在中國業內,永遠持續排行頭五名。

同時,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品牌,也真的很大。在巴黎的 showroom 基本上是一座巨大古典 villa 所改造的。這個品牌在法國的自營門市超過 100 家,在全球不只有其他的旗艦店,同時還與 300 家以上的零售商合作。

有趣的事情是這樣子的:

不久前在巴黎,我們帶了我們「很大的客戶」到了「很大的品牌」的 showroom 拜訪。大家聊得很開心。客戶回國不久後,跟我們說,「我們下季開始想做 XX 品牌。」

聽起來很簡單,也就是訂貨。但偏偏這個品牌很大,放貨給中國的某買家對他們不重要。他們看重的是中國整體市場怎麼做,如何佈局、將全國的零售渠道有策略的一一建立起來。

品牌提出說要看一個三至五年的 Business plan。客戶不明白,問我們:「目前不就是買貨嗎?貨銷的好我們當然會幫品牌開店啊。現在幹嘛那麼麻煩?他們難道不知道,交給我們做遠比他們在國內找其他人做好多了。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實力嗎?」

我們有點無語,因為,品牌其實真的不知道。

這就是一個龐大的 domestic(內需)市場很妙的地方了。在中國業內,只要提到這個客戶的名字,所有人只會抱著敬佩嚮往的眼神。但是,出了中國國門,外國人真的一無所知。

都是這麼先進的數位時代了,怎麼會還是有這麼大的落差?

我想,這不單單是語言的問題。這個年代,大家都會說英文。但是似乎不夠。文化、企業文化、商業思路......等,似乎不是這麼容易能轉述給另一個文化的。

客戶也很好,馬上寄給我們他們集團的英文介紹。我們內部一看......嗯......大家一致同意不適合寄給品牌。不是介紹做的不好,是裡頭的內容不是品牌所關注的,思路也不是外國品牌所熟悉的。我們知道,發去就完了,因為品牌會無法解析,最後很有可能拒絕合作。

時間很急了,只好我們內部搞定。畢竟我們服務雙方已久,誰需要提供什麼資料,用什麼方式表述給對方,我們算是比較熟悉。

因為客戶希望能盡快開始合作,我們沒有時間一稿一稿的 ppt 不斷修改。情急之下,剛好我們跟品牌的國際總監相處也比較久,就先跟他過了一遍 ppt 的提綱(因為最終是他需要去 present 給董事會批准的)。對方也很給力,一樣迅速的給我們他的反饋,讓我們工作能順利進行。

同時間,我們歐洲的 team 跟客戶持續要更多信息。收到了一份接著一份的 ppt 和 pdf,經過翻譯、解析、加上上海團隊在國內上網查大眾點評等等,像拼拼圖那樣,終於開始湊出一個「國際化」的企業版圖。我們花了 3 個工作天收集外國品牌在意的數據,再反覆撰寫、加圖、修改,終於幫我們「很大」的客戶,做出一份我們「很大」的品牌能看得懂的企業介紹和商業發展企劃。

完成的那天晚上,由我發給品牌的國際總監。對方看了很高興,因為他看明白了,也終於了解這個客戶真的「很大」,合作的意願也很真誠。這樣他要去 present 給董事會也比較有底了。

我們都很高興,不管結局是好是壞,至少做到了完整、正確的闡述,不會因為雙方陰錯陽差的誤解,而流失潛在的合作機會。

   關聯閱讀

談談跨文化溝通:最重要的不是「我想說什麼」,而是如何讓聽者聽進去

與全球客戶、外國老闆打交道,我的職場談判心得

「分手」之後還能當朋友嗎?──公司團隊「大換血」教我的事

   作者簡介

丁乃雲/雲的路

台灣長大、美國賓州大學學士、英國聖馬丁學院碩士。2001-08 年居住於上海、北京,從事品牌策劃與設計等工作。曾服務于中國和國際各大傳媒機(星空傳媒、湖南衛視等)。之後移居匈牙利,2010 年成立了 DFO(Danube Fashion Office),引進近 70 個國際頂尖服飾品牌至中國和亞洲 B2B 市場。DFO 目前為中國最大的 fashion showroom,並在布達佩斯和上海共設有辦公室。

執行編輯:Vincent
核稿編輯:張翔一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