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出版自由到底會不會被服貿摧毀?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出版
 
文/老貓(陳穎青)
 
據說在這一次服貿協議的協議,附件裡總共有三大項的條文,會摧毀台灣最珍貴的出版自由,那分別是:印刷、書店和翻譯。
 
可是每次看到有人一提這三條,拿出版自由即將毀壞作為論述核心,我就想哭。你根本不知出版自由是怎麼回事吧?從產業到出版自由的整體脈絡你也沒概念,你也不知道出版自由該怎麼保護,只會拿著空洞的字眼呼喊自由即將毀滅,怎麼看都像是對自由最廉價的消費。
 
為了讓大家不要再把力氣花在這些假議題上,本文打算一口氣談完所有這三大條文相關的爭議。不管你持哪種立場,我不覺得我們有必要在幌子議題上繼續發射空包彈,所以本文就有話直說,希望能把這些假議題一次解決,把戰場清理掉,大家該幹嘛幹嘛,別再在這裡鬼打牆了。
 
(對了,為了避免太瑣碎的爭議,例如低於五〇%的股權到底會不會擁有公司主導權之類的辯論,所以本文通通做最壞假設。任何公司只要有中資,中資就有主導權,無論它是百分之一,百分之四十九或百分之百。我用最壞假設來打破這些假議題,免得有人還要一直來爭。:P)
 
一、聽說中資可以經營書店,因為它資本雄厚,它可以買下台灣最主要的書店通路,然後開始意識形態審查,反動書都不許上架(或少少上架),這樣台灣的出版自由不就受到威脅了嗎?
 
就算中資有辦法買下台灣的主要通路(我就先不跟你吵為什麼博客來、PChome 24h書店要賣掉?為什麼誠品都在反攻大陸了,它也要賣掉?),但他們一定買不到讀冊(我敢打包票,不信你去問創辦人張天立)。
 
好,中資投資了大通路,有了主導權,接下來他們開始意識形態審查,結果會怎樣?
 
因為這是自由市場,任何被審查的書在其他通路,譬如讀冊,都會賣得比較好。理由很簡單,每一家綜合型書店,可銷售書單都差不多,大家的差異其實就是首頁、平台、推薦要放什麼書。如果有幾家因為思想審查的關係,有些書不能放,你一次買不到,兩次買不到,你慢慢就會覺得,買書還是去讀冊好了,買到的機率比較高。
 
所以讀者的購買習慣就會慢慢轉移,最後我們就可以恭喜讀冊,因為他只要打出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的旗號,就可以衝破現在老是打不過市場老大的局面。
 
你以為思想審查只會審到政治類的書嗎?當然不。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歷史、地理、宗教、藝術、傳記,以及最大宗的小說類的書,都有機會中獎。這些中獎的書會默默消失嗎?不。這些書如果不能上架,事件會以最大的噪音量在整個社會裡傳開。
 
作者會抱怨,出版社會藉機造勢,每個鄉民都會加碼轉貼:你看,中資果然會審查——你只要審一本書,全台灣就都會知道你是會做思想審查的書店,再也翻不了身。這樣的書店生意只會越來越差,市占率只會越來越小。就算原本是主要通路,最後也會萎縮。
 
會做思想審查的書店根本不可能成為壟斷市場的書店,不管它的資金再雄厚都沒用,因為沒有人去它那裡買書了。你不審查,大家都還在相同的起跑點競爭,你一審查,你的競爭力就會衰退。
 
出版
 
這種審查在競爭力上就是無法避免這種先天的缺陷,而我們整天卻在擔憂一個競爭力比較差的東西,擔心它會吃掉我們可貴的中小書店變成市場上最大的怪獸,而不相信市場競爭的法則,也不相信所有讀者你自己就會做選擇。我真是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憂慮這種事。
 
二、但中資不會那麼笨,它不會一開始就露出馬腳,它會先用低價策略,例如本店新書一律五折、三折,等到打垮全台灣所有書店,把市場占滿了,然後才做思想審查。這時候就沒有任何書店跟它競爭,它不就壟斷了嗎?
 
台灣是有能力制止商場上用低價亂搞的社會。如果你聽過公平交易委員會,他們做的事情就包括阻止市場上有人用「掠奪性訂價」來妨礙公平競爭。至少在台灣的各行各業,你可以看到有強調天天都便宜的廠家,卻幾乎聽不到用斷頭式殺價而壟斷整個產業的案例。即使偶而出現,整個體系也有回應解決的能力。
 
斷頭式低價在書店首先會被產業阻擋,其次會被公交法制約,尤其如果單一企業的市占率超過一半以後,公交法的限制更嚴格得多。
 
同時掠奪性訂價還會惹來大書店採購系統的反擊,我自己的親身經驗是,如果在哪個通路不小心做了稍低的特價,就會接到另一個通路採購的強力抱怨,不公平,差別待遇,以後怎麼能談合作……總之在各種「提醒」之下,你知道下次不能再做同樣的事了,要不然後果嚴重。
 
五折、三折最多只能玩一次,然後它就會發現,出版社忽然就不肯再供貨了。
 
三、但是它可以去別家用全折買書,然後在自家流血犧牲用五折賠本賣,反正中資有錢,經得起消耗戰。這樣不就有貨源了嗎?
 
面對這種詭辯,我只要指出一個簡單的事實就夠了,你從A家買一本一百元的書,拿回自家用五十元賣掉。市場上的終端總產值是多少?一百五十元,你佔多少?33.333%。用這種方法你永遠只能成為市場的弱勢,而從營業額看,你流血賣越多,你的競爭對手賺越多。等於拿自己的資金去補貼競爭對手,我完全看不出這種為詭辯而生的討論有什麼意義。
 
四、那翻譯問題呢?台聯立委說中資將以雄厚資金大量購入翻譯版權,掌控翻譯作品的詮釋,摻入或竄改內容,傳達中國意識型態,並以「車同軌、書同文」的模式,對台灣進行文化統戰,方便中國進行文化統一。這不是很可怕嗎?
 
先談一下「出版社為了省成本就會用大陸譯稿」這件事。如果出版社要用大陸譯稿,需要等到服貿協議簽署嗎?根本用不著。你現在就可以在書市上找到某些採用大陸譯稿的正體圖書。
 
現在任何出版社採用大陸譯稿根本毫無障礙,那麼為什麼不全面採用?為什麼放著大好便宜的譯稿不用,自己辛辛苦苦組織翻譯,建立品管,時間耗更多,工作量更大,還花更多錢?台灣出版社都是一群不知道貪便宜、省成本的傻子嗎?
 
事實是這樣的,等大陸譯稿等於是把主動權交到別人手上。這無關意識形態與否,我簽約的書,我就要確保它能在我規畫的時間內出版。如果主動權在別人手上,我又不能催稿,又不知對方編輯部發譯稿的品管流程到底可靠不可靠,萬一對方完成的稿件品質很糟,等來等去等到一個不能用的,不是蠢到爆嗎?
 
只有出版多年大陸有了譯本而台灣始終沒有簽約的書,台灣出版社才可能拿對岸譯稿來檢查值不值得買。我們並不會看到有稿子就付錢。品質糟的稿子還不如自己找人重譯。而這種書有多少呢?答案是很少,非常少,台灣絕大部分引進的出版品都是新書,而這些新書根本不可能等簡體版出了才來決定要不要用別人的稿子。
 
五、但翻譯權是排他的,中國資本如果事先就買斷簡體、正體兩種世界權利,台灣不就完全處在挨打的局面嗎?
 
首先,兩岸在簽約引進翻譯書上面,分屬兩個市場。全世界所有著作權代理公司都知道兩岸,甚至三地,是不同的語文權利範圍,應該拆開賣。他們是因為尊重台灣才拆開嗎?答案會出乎你意料之外,他們是因為在商言商,發現拆開賣獲利更好,市場機會更大,才會把這兩個市場切開的。
 
只有極少數搞不清楚世界版權交易狀況的小出版社,才會賣出包含正簡權利的單一合約。至於書市上百分之九十九.九的出版品,你想買都買不到,著作權代理公司根本不會這麼賣。
 
六、但對岸憑著財大氣粗,只要肯付錢,難道有什麼東西是買不到的嗎?
 
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可以靠砸錢搞定的。要壟斷翻譯書的權利,第一是要在金錢上讓代理公司相信我付的錢,絕對超過拆分銷售所可能產生的利益好幾倍;而更重要的是,第二,你要能說服作者,隨便他的書被刪、被改、被消失,接觸不到潛在讀者,他都沒意見。
 
出版是個無法遠端遙控經營的市場,版權代理商非常了解這件事,把一本書的權利賣給不在某個市場上經營的出版社,就注定了那本書不會有任何大量銷售的機會。
 
因此你要讓代理商滿意的話,不是付兩個語文區的預付版稅就夠了,那樣只是代理商的基本收入而已,他兩邊賣也可以獲得同樣的收入,不需要因此得罪另一邊。因此你要付倍數以上的預付,而且還要再加上「可能大賣」的後續版稅。
 
一本書到底會不會大賣沒有人能百分之百打包票,如果你有特別動機要買下別個語文區的權利,代理商就會要你付出讓他滿意的代價。而那個代價通常包含代理商認定的,如果由本地出版社出版,有可能會大賣的可能收入。
 
一本書這樣算起來,你要付四到五倍的預付版稅,才會在經濟誘因上讓代理商覺得有利可圖——但這只是一本書的計算。如果你要談壟斷台灣的翻譯書來源,那就不是一本書的事情而已。你的麻煩變成,你不知道要買到什麼程度,才能壟斷台灣編輯的選書眼光。
 
你不可能精準到在英美日德法一年一百多萬種新書裡面,完全買中台灣編輯看上的七千種。即使你買下十萬種書的正、簡雙權,大概也還有一大半的書是你漏掉、想都想不到台灣會出版的。
 
而那些容易命中的書,多半都是熱門書,台灣出版社搶起熱門書來,手筆並不會太小氣。總體算起來為了「壟斷」台灣的翻譯書,你要付出的將是驚人的天文數字。
 
出版
 
而更困難的事情是,中國是個言論審查、出版審查,沒有出版自由的國家。去年紐約時報才剛剛做了一個英美圖書在中國遭遇審查命運的報導(向中國審查制度低頭,外國作家的艱難抉擇)。
 
中國的言論審查已經是英美出版界人所共知的事情,把正體字權利同時賣給簡體字公司,等於把唯一有可能在這個世界上出版無審查、無刪改、無查禁的中文翻譯的機會給葬送了。
 
那些越有聲譽、越看重作品完整性,寫的作品越敏感的作者,越無法忍受唯一有可能出版完整作品的機會,被商業交易出賣。
 
去年(二〇一三)年初香港就發生過作者抗議出版社刪改敏感內容的事情,最後迫使香港出版社乖乖回收出問題的譯本。每個自知寫了敏感內容的作者都會知道,正體中文版權最好不要連簡體一同授權給大陸。
 
這種事情只要發生個兩三次,以作者為尊的西方出版社,必然會認真堅持現在的傳統,兩個語文區各自授權,免得自找麻煩。
 
台灣的出版自由是一個看起來弱不禁風,但實際上充滿威力的文化土壤,這是我們的軟實力,也是我們在文化上強大的地方。心懷強大,卻老以為自己很弱,風一吹就會垮;既不聰明,也無自知,讓人長嘆。
 
七、好吧,那印刷呢?中資掌控了印刷廠,難道不會用拒絕接單的方式逼迫出版社只能出他們同意的書嗎?
 
你知道台灣有多少印刷廠嗎?六千家。你知道許多印刷廠即使在戒嚴時代都會承印反政府禁書嗎?
 
八、但是中資會用低價接單的方式消滅所有競爭印刷廠,這樣台灣出版社就沒有選擇了不是嗎?
 
你聽過合版印刷廠的低價風暴嗎?印刷市場確實被合版廠殺得哀鴻遍野,但那跟中資無關,那是印刷科技的革命造成的結果。無法在效率上勝過採用新科技的廠就只好被淘汰。這是現在進行式,並不是服貿帶來的結果。
 
但也不是所有競爭廠都垮了,現在市場上能生存的都不只是靠價格取勝的。我過去合作的印刷廠,一天要跑三趟接稿,早上改藍圖,下午就要看回樣,晚上就要開印,後天就要交貨。競爭力並不是看資本雄厚就叫做有競爭力。
 
台灣就是服務業了不起,而我們自己把自己嚇得半死,連自己有的了不起的本事都搞不清楚了。以為有錢就可以通吃所有產業。悲哀。
 
 ※ ※ ※
 
我沒有興趣為服貿辯護,我關切的是出版自由以及我們能不能用真誠的理性互相說服,不要說謊,不要歪曲,只是這樣而已。最後請容我引用舊文裡的一段話結束本文:
 
服貿爭議裡所有關於出版的意見,最讓人詫異的,就是把台灣明明具有的力量,反而視為孱弱,明明強悍的自由土壤,反而視為不堪一擊,明明應該捍衛的自由,反而要建立高牆阻絕。這種觀點既看不見出版產業的真相,也認不出出版產業的力量;如果這種觀點流行,那是台灣的悲哀,如果進而變成政策,那將是台灣的悲劇,我們等於親手毀了本來已經存在的優勢。(台灣出版業真正的威力是什麼?)
 
天佑台灣。

 

#名人/外媒看服貿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