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賴建志、王承偉/台北報導
條碼方便好用,用的範圍也越來越廣,舉凡商品結帳、圖書、票券甚至連醫院手環、行李通關都用的到條碼。原來條碼就像一組商品資料濃縮在一組條碼內,只要掃描一下就能連接電腦做查詢或管理,像是商品條碼上面的條紋,對應的數字可以看出生產國別、廠商及產品等資訊,推出短短將近50年已經改變人們生活。
▲賣場結帳就是用條碼。
店員拿著掃描器一個一個刷過商品結帳,讓客人快速結帳離開,靠的就是這些黑白相間的條碼,看起來簡單,其實裡頭有大學問。
▲條碼被發明約68年,已在全球通用。
一家條碼系統公司慶祝條碼誕生週年,原來條碼是1949年由美國人伍蘭德發明,第一次用在雜貨店,第一個刷條碼的商品就是口香糖,如今將近50年過去,成了商品資訊最主要的辨識方法。
▲條碼數字各有意義。
店員楊小姐:「會出現編號,商品編號,有商品名稱還有價格。」關鍵就在條碼上面的條紋對應的數字,像最常見的EAN條碼,前面三碼是國家台灣471,接著4碼是廠商代碼,後5碼是商品代碼,最後一碼是檢查碼,每組條碼就像一組濃縮資料。
▲二維條碼包含更多資訊。
行李通關後準備送上飛機,工作人員辨識方法也是靠行李上頭綁上的條碼;甚至在醫院內,醫護人員只要刷一下病患手環上的條碼就能知道病人病歷、血型、用藥資訊,資料量更多的二維條碼還能放進圖書資訊、機票、票券資料,甚至個人資料。
▲店員表示條碼可在系統中查詢資料。
店員楊小姐:「在別的系統可查到商品庫存,然後銷貨紀錄跟其他的一些廠商來源,還有一些資訊特色。」業者說,有了條碼還得輸入對應的電腦系統才看的到資料,也能確保公司個人機密不會外流,但這也只能防君子,同一家店內商品還是得提防是否會有不肖分子更換條碼佔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