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客J/換日線Crossing
四年一度的棒球經典賽正如火如荼的展開,把棒球當作國球的台灣,卻在預賽中連續吃下三場敗仗,不但無緣進入下一階段的賽程,下屆還必須從資格賽開始打起。許多球迷砲轟棒協的專斷,導致國家隊的分裂,也有人恨鐵不成鋼地批評球員的表現。
對身為一個資深棒球迷的我來說,短期比賽總是有輸有贏,勝負其實我並沒有看得太重。但有一點對我來說反而重要──在全國大喊著改革體育相關協會的同時,我不禁要問:有多少人真的把運動,或說體育這件事,當成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荷蘭的「國球」──足球,是名符其實的全民運動
台灣在經典賽與荷蘭分在同組,雖然戰得難分難解,但最後還是不幸落敗。說實在的,棒球在荷蘭並不是非常風行的運動,這次荷蘭大部分國家隊的成員,來自中南美洲的荷屬群島(像是庫拉索(Curaçao)、阿魯巴(Aruba)),同時他們的職業生涯,也大都在美國大聯盟或日本職棒效力,並非荷蘭本土的選手。
荷蘭本土,其實只算有半職業的棒球聯盟──我的健身教練年輕的時候就是棒球員,他只有在球季中能拿到薪水跟交通補助,非球季時就得靠其他工作賺錢──也因為這樣,所以他一直在健身房當教練。除了像足球這樣的主流運動(荷蘭職業球員平均年薪約 26 萬歐元,約 870 萬台幣),其實大部分的職業運動員,在荷蘭處境也不算太優渥。
但足球就完全不一樣了。足球對於荷蘭人而言,大概就像是棒球之於台灣人吧!電視台充滿了各式比賽的轉播以及足球評論節目,同事朋友間最常討論的話題大概也是足球,甚至家庭活動也常跟足球有關:女友的爸爸是個死忠的鹿特丹飛燕諾(Feyenoord Rotterdam)球迷,所以女友從小就常跟爸爸一起去球場看足球比賽。即便自己不踢足球,對她來說,足球仍然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充滿了跟爸爸一同成長的回憶。
這樣的情況對於一般的荷蘭人,是再正常不過了:今年球季荷甲 18 支球隊平均入場的人數高達 18,700 人,阿姆斯特丹阿賈克斯跟鹿特丹飛燕諾比賽的平均入場人數,更是超過 30,000 人。想想看荷蘭的總人口數也不過 1,700 萬左右,這樣高的球迷人數的確驚人(台灣人口 2,300 萬,中華職棒比賽平均進場人數約近 6,000 人)。
▲荷蘭足球球迷。(圖/達志影像)
體育即生活,從小培養的運動習慣與精神
除了用實際的參與,買票看球支持職業體育競賽之外,荷蘭人更把運動融入在自己的生活裡。
星期五在辦公室裡最常見的話題,大概就是彼此小孩週末的運動行程了。在荷蘭,許多小朋友都會參加各式運動的俱樂部:足球、曲棍球算是當中最受歡迎的。俱樂部通常都有聯賽與升降級制度,小朋友可以在這樣的活動中交到朋友、學習團隊精神、甚至處理勝利或失敗的心理。
這樣的活動完全無關乎你是不是要成為專業的運動員,只是單純的就「運動」這點出發。也因為從小扎根的關係,很多成人持續地參加各種運動的俱樂部,各式成人聯賽也都很有系統:像我自己就參加了海牙的桌球俱樂部和附近地區的聯賽,聯賽共有六七個級別,每個級別至少都有 20 個隊伍以上,而且擁有完整的積分以及升降制度。
試想,連桌球這樣在荷蘭不算普遍的運動都有這樣的規模,更不用說是像足球或曲棍球那樣受到普遍歡迎的運動了。
舉這些荷蘭的例子,主要想表達的是:台灣想要成為體育先進國家,不是說政府花多少錢、或建立多好的協會就能成功的。(當然我完全支持協會的改革)
真正的關鍵,在於全國都能有一種支持體育的風氣,人們親身參與各式的體育活動,而非只單單當個「鍵盤教練」、「鄉民國手」。這樣長期下來,除了運動人口的基數成長,自然在專業運動員的養成上會更有優勢外,對於個人而言,運動對於自己身心健康的好處更是不在話下。
或許我們的政府,應該多向荷蘭借鏡,更加重視基層體育教育的養成,而不是僅僅聚焦在每一次的國際賽事中,專業運動員的比賽成績上。
看看荷蘭在里約奧運的表現:獎牌排行榜全球第十一名。以這樣一個人口不及台灣,領土或資源在歐洲也都不算太突出的國家來說,盛行的體育風氣,應該才是他們最好的武器吧!
關聯閱讀
敗戰之中淬鍊新星:「王建民接班人」江少慶與他的大聯盟球探
在世界看見台灣前 ,我們正在失去世界──寫在WBC前
「荷蘭川普」、電子寵物、騎腳踏車上下班──你不知道的荷蘭政治
作者:台客 J/台客 J 的橘色筆記
台客 J,100% 土生土長的台客。在 25 歲前從未踏上歐洲大陸,2009 前往荷蘭展開留學冒險,進而在這個低地國工作和生活。目前在當地知名金融公司從事投資分析工作,是個不折不扣的台勞打工仔。幸運的有個可愛的荷蘭女友,今年也會變成荷蘭女婿。
這個台客希望能用在地的眼光,讓大家感受到真實的荷蘭。
執行編輯:Vincent
核稿編輯:張翔一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