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日前公布最新攝食指南指出,鯊魚、鮪魚等大型魚類含有毒重金屬「甲基汞」,恐影響孩子神經發育,表示孕婦以及6歲以下幼童能不吃就不吃;醫師則建議以小魚取代大魚。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日前召開的「食品衛生安全與營養諮議會」,由專家決議訂定這項大型魚類攝食指南。
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食安營養諮議會委員楊振昌告訴中央社記者,甲基汞其實就是早年引發「水俁病」的主要原因,1953年日本有氯鹼工廠將廢水排進海裡,經海底微生物代謝成甲基汞,人類吃了含甲基汞的魚貝類中毒,造成許多人出現智力低下、視力障礙甚至死亡,後來才知道是甲基汞所致。
▲黑鮪魚。(圖/資料照)
楊振昌說,由於幼童腦部還沒發育完全,甲基汞恐跑到腦部,影響智力發展,導致抽筋、手抖、視野變小、記憶力變差等症狀,也會透過孕婦的胎盤影響腹中胎兒。
食藥署食品組簡任技正林旭陽指出,由於海洋汙染日益嚴重,加上台灣四面環海,魚類攝食量較歐美國家多,因此曾多次在「食品衛生安全與營養諮議會」中討論修正水產品甲基汞限量。
林旭陽表示,重金屬「汞」有很多種,並非所有都對人體有害,但甲基汞是已知毒性相當高的重金屬,因此現行法令也規定,甲基汞在小型魚類的限量為1ppm,大型魚類則為2ppm。
楊振昌指出,近年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已將大型魚類甲基汞限量下修至1ppm,因此諮議會也多次討論下修可能性,但受到水產品業者強烈反彈,認為若標準下修,恐怕大多數的魚都不能賣了,最後只能維持現狀。
林旭陽說,由於甲基汞存在於海洋中,會累積在魚類體內,大魚吃小魚時就會連帶把重金屬吃下肚,因此大魚體內的甲基汞含量也較高,為避免孕婦及幼童攝取過多甲基汞危害健康,才訂定這項指南。
根據攝食指南,孕婦及育齡婦女,每週至少均衡攝取7到9份魚類,但應避免吃到鯊魚、旗魚、鮪魚及油魚,如要攝取不宜超過一份(35克),即成人三指併攏的大小及厚度;1到3歲兒建議每週至少攝取2份(70公克)魚類,4到6歲兒童每週吃3份各種魚類,鯊魚、旗魚、鮪魚及油魚等大型魚類每月不宜超過一份(35克)。
楊振昌說,魚類富含omega-3等許多營養素,對人體有很多好處,不論是孕婦、孩子都應該補充,但為了避免吃下過多甲基汞,才會建議能不吃就不吃,建議若要吃魚,可以選擇小型的鮭魚、鱈魚、秋刀魚等,不僅甲基汞把關較嚴,殘留量也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