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演習,是真的!」我在美國校園 親身經歷槍擊威脅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陳亭潔/換日線Crossing

在美國佛州「瑪喬利史東曼道格拉斯高中」(Marjory Stoneman Douglas High School)發生的槍擊案,造成至少 17 人不幸喪命。

更令人震驚的事情是,根據 CNBC 引述「美國反對非法槍支市長協會」(Everytown for Gun Safety)統計資料報導,這已經是 2018 年以來,美國在短短 50 天不到,第 17 起(原公布為第 18 起,隔日修正)校園槍擊事件。

根據美國媒體報導,自 1991 年開始,美國大小校園槍擊案頻傳,且有越演越烈的趨勢與「模仿效應」。許多學生和其家長,即使在理應受到保護的校園,亦難免提心吊膽,隨時保持警戒、小心翼翼。

美國嚴加重視校園安全

其實,不知是否因槍擊案頻傳之故,我認為美國的許多學校,如今已非常注重校園安全。就拿我現在教書的小學來說吧,從家長早上將學生送來學校的那一秒鐘開始,他們的生命安全就被學校高度重視。

先以硬體設備來說:我們學校的門在未使用時「通通是鎖起來的」──不只是校園大門,就連教室走廊通往操場的門,都需要每個老師身上配戴的鑰匙才打得開。所有想要進出校園的家長或陌生人,更一概都得在學校辦公室做登記,並在身上別上參訪證/名牌後,才得以進入校園。

這樣密不透風的保護措施有兩個原因:第一,為了防止學生在上課時跑出校園,或是在沒有老師的看管下在操場上遊玩;第二,為了防止陌生人進入校園,或是和學生交談。

而在軟體方面:每一次的教師員工訓練時,多半第一個議程,都是先就每個月的校園演習進行檢討──除了更新最新規定之外,也不忘叮嚀一定要以學生安全為首要考量。

在我們學校,每一個月都會有不同的校園演習,其中包括:地震、炸彈威脅、校園槍擊等。這些都是我在台灣學校時不曾想到的。一開始,我對這些不斷的演習,總感到是不是校方太「杞人憂天」了些,總覺得在校園中已經有校警、管理員、師長和硬體層層保護,此外理應不會有任何人,無端想要傷害小學生。

但事實證明我錯了。

▲美國佛州校園槍擊案後引發抗議。(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這不是演習,是真的」──親身經歷校區槍擊事件

在一次午餐過後,學校的廣播快速傳來警語:「請大家全數待在教室裡,門窗鎖緊,不要出聲!」

剛開始學生們並不以為意,他們認為這可能只是另一次的校園演習。但身為老師的我們,非常清楚知道在每一個月的演習前,都會收到辦公室傳來的流程表。

所以,對於這突如其來的廣播,我第一時間感到事態嚴重,立刻照廣播所說的關窗鎖門,並連教室的燈都關了,不讓任何學生發出聲音。隨後我的手機震動了一下──我們老師之間的通訊軟體傳來了訊息,校園主任寫道:「這不是演習,是真的!」

據報就在緊鄰我們學校的建築中,兩群人馬正在發生槍戰,警方已經在趕來的路上,但歹徒有就近潛入校園拒捕的可能性。主任請老師們先不要告訴學生目前狀況,避免讓學生陷入過度恐慌,另一方面則通知學生家長。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到緊鄰校園的槍擊事件,也是第一次知道平日的演習有多麼重要──為了不讓持槍歹徒利用學生威脅警察,平日演習時即要求學生不準發出任何聲音,全數安靜地躲在桌子底下,教室裡的燈都關掉,連窗簾也全部放下──如今我也如是要求,學生們都很配合。這是為了營造出學生都不在的表象、讓歹徒不易尋找目標,也沒辦法一眼即知道我們在哪裡。

現場安靜得彷彿連一根針落地的聲音都聽得見,沈重而緊張的氣氛佔領整座教室。

雖然力求冷靜,但當時我的腦袋裡千頭萬緒,大概已想了一千種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我甚至傳了「若我真的不幸遭遇不測⋯⋯」的「壞消息」給在台灣的父母。好在半個小時之後,辦公室廣播警戒解除。

經歷此事件後,我更是切身體會到何謂面對暴力的「恐懼」,何謂保護學生的「責任」。

慘死槍下的學生與政要,憲法保障「擁槍權」與槍枝暴力犯罪的兩難困境

▲佛州校園槍擊案後,華盛頓特區的槍枝管制抗議遊行。(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美國之所以不斷爆發駭人聽聞的「校園槍擊案」,很多民眾直指俗稱「擁槍權」的《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Second Amendm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認為最大的問題來源,就是美國允許民眾持有槍械等武器,允許槍枝購買。

即使不談近年校園槍擊事件數字不斷攀升(根據 Everytown for Gun Safety 統計,2013 年 37 起、2014 年 58 起, 2015 年 65 起),自美國建國以來,從安德魯.傑克遜、林肯、詹姆斯.加婓爾德(James Abram Garfield)、威廉.麥金萊(William Mckinley)到福特總統、老羅斯福總統、甘迺迪總統、雷根總統⋯⋯都遭遇過「(非軍警或敵國特務的)一般民眾」持槍暗殺。其中林肯、加斐爾德、麥金萊、甘迺迪等總統,更因此而不幸喪命。

更不用提無數民權領袖(如金恩博士)、政治人物、企業鉅子均在層層保護中仍慘死槍下,遑論一般民眾?

相信這足以說明,「擁槍自衛權」與「槍枝暴力」的兩難問題,一直都是美國政府、社會的燙手山芋。

美國政府、國會曾制定多項政策與法案,希望能在憲法第二修正案的框架下,盡可能地改善槍枝暴力犯罪問題。比方說和學校最有關係的「鄰里安全專案」(Project Safe Neighborhoods):此計畫已經在多個社區和學校裡進行,一方面請學校進行對兒童宣導,一方面又要求家長妥善管理家裡的槍枝,不讓學生接觸。然而實行至今卻因為「黑槍」防不勝防、支持槍枝團體抗議和限制眾多,計畫的成效並不高。

美國的家戶持槍數正在降低,為何槍擊問題卻更嚴重?

綜合美國媒體、政府調查顯示,其實美國家庭擁有槍枝的戶數每年都在遞減,但為什麼校園槍擊問題卻越來越嚴重?甚至在 2018 才一開始,美國各地就已經發生 17 起校園槍擊案?此外,其中為何有多起學生開槍的事件?

我認為除了槍枝取得容易、管制困難之外,最主要的問題,還是來自少年心理問題──每個人都有精神崩潰的那一瞬間,但是青少年卻較難自己舒壓,再加上美國不斷增高的貧富差距、離婚率、學費負擔和醫療費用,更是讓這群青少年背上沈重的精神壓力。

那麼該如何改善?身為一個教育者的立場,只能透過「社會安全網」的概念,呼籲多試著關心他人吧!

我不斷告訴我的學生,你們就是朋友們的救命良藥──多去了解那些安靜的同學,讓他們能多去參與你們的活動;也不要忘了那些表現誇張的朋友,在人前大喜大悲大怒的他,也許也需要一個肩膀。

在美國學校中,有一個活動是讓我大為讚嘆的──「早晨圈圈」。每一個班級圍圈坐,輪流表達自己對朋友的謝意,而老師的工作,就是確保每一個人都有被提及、被感謝。經過這樣的活動,讓小朋友可以清楚知道,每一個人都是被需要的──不論你對學科有多不在行、平時日子有多艱難,你仍是這個社會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抱這著樣的教育理念,只默默期望著,有天我會看到美國,或是任一個國家,槍擊暴力的問題可以逐漸消弭。

執行編輯:HUI
核稿編輯:張翔一

作者:陳亭潔/Hello! Anita 老師

陳亭潔,八零後的台灣平凡大學生,身為新聞系,養成觀察周遭的習慣。曾經指著留學生大笑香蕉人(外黃內白),但決心出走,前往美國學校當起交換生之後來才明白「只有在你揚名國際那一剎那,你和你的國家才不會被歧視」。目前在舊金山的雙語特許小學中教中文,也喜歡利用自己身邊的資源不斷學習。

關聯閱讀:

我曾兩度與槍擊案擦身而過──談美國校園的危機處理機制

校園槍擊、慘案頻傳,美國人為何仍支持擁槍?

本文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柯文哲羈押67日 陳佩琪臉書頻發文惹「串證」爭議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