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動大未來/39元真空玉米棒 闖出2億玉米王國

三立新聞/綜合報導

用一支39元玉米棒打造出兩億營收,玉米田裡的LV小姐熊亞萍,曾是金融業超級理專,年收入最高500萬,卻因為部門裁撤,人生大轉彎。意外接觸到夫家種的水果玉米後,將玉米當成金融商品操作,引進科技管理和大數據,不但產能提升25%,更打造出兩億玉米王國。

採收大隊手腳俐落,將成熟的玉米一個個採集。

▲農民採收熟成的玉米。

農企董事長熊亞萍:「要不要試試看?水分跟甜味都非常的足夠,吃吃看。」

記者:「所以這樣就可以直接生吃了?」

熊亞萍:「對,對,對。」  

記者:「好甜喔。」

熊亞萍:「對啊,我們就做測試啊,它甜度可以達到21度。」

記者:「所以這樣比什麼水果還要甜啊?」

熊亞萍:「吃起來大概跟水梨一樣甜。」

▲水果玉米甜度媲美水梨。

皮薄汁多甜度超高,還有爆漿口感,吃玉米跟吃水果一樣,這樣一支39元的真空水果玉米棒,賣進連鎖超商,竟然能闖出2億營收。

熊亞萍:「本來也是覺得說,這個商品39塊,怎麼會賣,玉米可能對於一個小資女來說,他就是一餐的份數,只要低於便當的價格應該就有銷售點。」

熊亞萍深諳市場脈動,超級理專做了20年,年收入最高達到500萬,因為部門裁撤選擇退休。沒想到一次肚子餓,冰箱中掉出一根水果玉米,讓她人生下半場一頭栽入玉米田裡奮鬥。

熊亞萍:「這一區長得很漂亮耶。」

穿著球鞋、牛仔褲、還有POLO衫,簡單裝扮,依然遮掩不了眼底裡的精明眼光。

▲熊亞萍穿著輕便走進玉米田。

熊亞萍:「以前齁他們都叫我農業裡面的LV小姐,因為我以前工作的環境啊,都是穿套裝嘛,高跟鞋,然後帶一個包,那時候也帶名牌包。」

熊亞萍先生陳順情:「她會踏入這個行業我也是滿驚訝的,因為妳要在太陽底下工作,但是她真的有這個堅持,她想要做的工作一定會想辦法,彌補自己的不足。」

被農民笑說是田間的LV小姐,過去光鮮亮麗,領著名牌包、蹬著高跟鞋出席各種場合,現在也彎著腰,拿起鐮刀,從做中學,靠著業務出身養出的超強親和力打進農民圈。

▲熊亞萍被笑說是田間的LV小姐。

熊亞萍:「很多爆米香,中間有漏洞,這樣都不能用的丟掉啊,這是什麼原因。」

碰上問題,事必躬親,熊亞萍用金融業角度操作玉米,還挑戰傳統農業,借鑑農民經驗還有大數據資料,開發田間APP,紀錄玉米每一階段的生長歷程。

▲熊亞萍虛心向農民請教。

熊亞萍:「比如說種子下去,第幾天有3片葉子出來,第幾天有7片葉子出來,再來,它的整個生長期,它的生育的狀況。其實我們在整個APP的部份,是用農民的經驗值加上一些大數據,我們把他建立一個APP。」

還用無人機輔助灑農藥,為了精準蒐集數據到田地架設氣象站,從基本的雨量、環境溫溼度、風向儀,到農作物需要的日射量都有,每30分鐘透過基地台即時傳送資訊,一套設備得要15萬起跳。

▲氣象站設備昂貴卻可得到豐富資訊。

熊亞萍:「這塊田已經長一個月了。」

田間管理師郭俊廷:「它就是完全不太夠,我有跟他反應了,其它這兩個地區都算OK。」

螢幕上秀出最新回傳的即時數據,公司紀錄分析玉米的成長過程,用大數據算出最適當的採收日期。

▲數據透過科技及時回傳。

熊亞萍:「以前我們種玉米,進來的玉米的品質好像在擲茭,你知道嗎?過去的經驗值是用月份、天數,比如說在夏天的時候可能是55到60天,冬天可能是90到120天,不過我們現在是用平均積溫。」

擺脫過去靠老天賞飯吃,熊亞萍導入科技管理,傳統農民變身科技農夫,整體產量提升20%到25%,讓他們得以應付一年7500公噸的供應量。

熊亞萍:「針對不同的通路我們會做不同長度的結切,那這個結切機1分鐘可以走60根的玉米。」

去頭去尾、要留下多少長度,一分鐘處理60根玉米,熊亞萍也積極導入自動化,開發台灣第一台玉米結切機。

▲熊亞萍開發台灣第一台玉米結切機。

熊亞萍:「這個應該算是台灣第一個結切機啊,生鮮玉米的結切機,這個在公司SOP來講,叫做第2次挑選,比起過去來看的話,可以節省7到10個人的人力。」接著還要有玉米淘汰賽,營養不良、重量不達標或是長得太胖,通通都不能要。

熊亞萍:「那到這邊就有一個功能,它這邊就有一個重量,就是沒有超過400公克就會把它打掉,所以確保讓每一個盒裝的品質、重量,然後品規、樣貌都有一致性。」

克服先天條件,力求出貨玉米盡量達到規格化,讓熊亞萍的玉米賣進各連鎖通路,外銷港澳,短短幾年期間賣出3億支,讓一根根平凡玉米身價成功鑲金。(整理:實習編輯林郁婷)

▲透過重量篩檢,讓玉米達到規格化。

三立iNEWS
#薪動大未來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