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彭杏珠/遠見雜誌
深澳電廠一案引發朝野激辯,也意外揭開政府不能說的祕密,《遠見》調查發現,今年是史上電力最吃緊一年,不僅4月已達用電高峰,連冬天供電也走鋼索,電價大漲無可避免,限電將成為常態?
4月,台灣的天空充滿濃濃「煤氣味」。
上至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賴清德,下至朝野立委、環團代表、民眾,都為同一件事爭吵。
這件事起因於今年3月14日的那晚,環評委員進行深澳燃煤電廠的「環差」投票,沒想到正反平手,最終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投下關鍵一票,全案宣告通過。
爭議無解 連神明都請出來
這一票旋即引來軒然大波,從此深澳電廠議題攻占媒體版面。新北市、環保署為空汙、保育區問題隔空交戰;賴清德為澄清空汙疑慮,脫口而出深澳電廠使用的是「乾淨的煤」而引發議論。
儘管政府一再說明,煤的品質有優劣之分,造成的空汙程度也不同,但仍有不少專家反駁,「煤就是煤,化學成分都一樣。哪有乾淨的煤?」
爭議似乎無法用科學來解決,連東西方的神明都請出來了。
4月16日,立法院特地請經濟部、環保署相關部會到委員會報告,民進黨立委吳焜裕質詢台電總經理鍾炳利時,還拿出一張「聖經、佛祖、玉皇大帝」並排圖像,要求鍾炳利根據所提供資料唸出「余代表台電,以維護民眾健康與生態完整性,如違誓言,願受最嚴厲懲罰」等文字,藉此取得民眾信任。
這一幕經直播放送全國,看到的民眾不禁苦笑,問政問到要官員發誓,能解決問題嗎?
外界都很納悶,深澳電廠為什麼如此重要,執政黨要傾全力來溝通?
背後關鍵是,原先還能供電的核一、核二因故停機後,反核人士不願重啟,造成電力吃緊,這兩座是北部主要供電來源,所以用來彌補核一核二發電缺口的深澳電廠就顯得異常重要。剛好深澳環差這一吵,讓缺電問題浮出檯面。
其實,民進黨智庫在蔡英文就任總統前,就已得知電力供應不足,所以林全5月20日上任行政院長,隨即在6月5日拋出重啟核一1號機的議題,後因反核團體阻擋才告吹。
未料,2016年6月13日核二廠2號機因故跳機,接著核一2號機又在2017年6月因豪雨沖刷導致鐵塔倒塌,停役至今。加計2014年12月底停機的核一1號機,三部無法發電的機組,相當每天減少全台6.2%的備轉容量率,每年短減170億度電。
少了核電,需求又增加,供電愈趨緊澀。台電發言人徐造華分析,天候異常、經濟成長,加上人口老化更加速用電需求,近兩年用電量成長3%、2.3%,未來仍是增長趨勢。
這讓多年未亮紅燈(達限電危機)的台電,於2015年跑出第一顆紅燈,全年出現2天紅燈、達警戒的橘燈有33日,代表用電緊澀的黃燈158天。
2017年更分別增至3、104、208天,代表全年有309天(84.7%)用電都很吃緊。
雪上加霜的是,新政府於去年元月將「2025非核家園」入法。國民黨籍立委王惠美回憶說,民進黨根本不理會國民黨的意見,「當時我不斷強調民進黨的能源轉型,一定會產生電力供應問題。」
未料竟被王惠美說中了,電力已捉襟見肘。比較歷年4月份每日的用電量,用電量最高的前10名都被2016、2017、2018年的天數包辦了,顯示這三年電力真的很短缺。
「現在只是4月,到夏季用電高峰時,怎麼辦?」一位電力工程師說。
如今的電力緊張,已到了連過去反對重啟核一、核二機組的民進黨立委都吃驚的地步。所以今年立院一開議,3月15日教育委員會主動邀請原能會專案報告,火速讓停機600多天的核二廠2號機重啟。
反核衝過頭 未留後路
當時經濟部簡直喜從天降,部長沈榮津重申,可多出3%備轉容量率,增加電力調度能力。沒想到3月27日12點55分才併聯發電,隔天下午1點25分就跳機。「老天爺為何開這麼大的玩笑?」一位台電資深員工欲哭無淚,當初中央下了軍令狀,勢必要順利發電,豈知不到一天就出狀況。
缺電危機,連官員都覺得反核衝太快了。與蔡英文十分親近的政務委員張景森,4月13日接受電台訪問都坦承,民進黨把「2025非核家園」入法,主張核電如期除役,執政後卻發生「衝過頭」,核電廠還沒除役,因大修發生瑕疵,反核的聲音就說要把它幹掉,不准它再用,這不是理性的作法。
目前,台電正力拚核二2號機能於5月併聯發電。
其實,馬政府僅將核四封存,只要政策決定,核四一號機放入燃料束,就能啟動發電,一部機組可增加4%備用容量率。不過新政府已確定新的能源政策,今年6月核燃料束就要送出國,核四將走入歷史。
過去核能發電一度達台灣總發電量的18%,到2017年剩下約8.3%,七年後,核電歸零,電力不足怎麼辦?
目前台電依新政策規劃的電力開發計畫是:新增投資火力發電,燃煤電廠為1000多億(深澳電廠),燃氣發電8000多億。這並未含民間投入風電、光電約2兆的興建資金。
檢視逐年新增電廠進度,馬政府時代興建的新廠將陸續完工,投入發電行列,但預計從2022年起至2025年要完工發電的新機組卻命運未卜。目前規劃中的包括擴建大潭、興達、台中燃氣電廠、協和電廠改為燃氣電廠、及重建深澳燃煤電廠等,全部遇到瓶頸。
其中,大潭、協和跟深澳都是用來彌補核一、核二除役後的北部用電缺口。現在深澳已因空汙問題陷入僵局、大潭則因中油第三接收站涉及藻礁爭議,導致環評卡關;協和的天然氣接收站才剛啟動環評而已。
中南部民眾:用肺幫忙發電
若這些電廠都一一遭擱置,事態真的會非常嚴重。
其實北部電力早就供需失衡,長期在用電尖峰靠中電、南電北送,中南部民眾常自嘲是犧牲他們的肺,讓北部人用電。
台電發言人徐造華再三強調這兩座新電廠的重要性:假設大潭8號、9號機組無法發電,將影響全國5%備用容量率,深澳電廠是2.8%,總計短少7.8%,將近是2025年全國一半的預估量(16.3%)。屆時北部會更依賴中電、南電北送。
若深澳電廠無法重建,將危急首都所在的北部用電。4月19、20日,賴清德先與黨籍立委溝通,再找相關部會商討對策。他於會中強調,台灣社會及產業禁不起缺電衝擊,深澳電廠有助解決北部電力失衡,「經濟部與台電要勇於為政策辯護」。
張景森接受電台訪問時坦承如果深澳不蓋,該怎麼辦?他說,「若要靠節電,北北基宜桃須承諾節電10%,那我們就做得到(不要重建深澳)」。
不到幾天,行政院就證實今年夏天將祭出《大戶強制節電條款》,在用電尖峰時期,契約容量1千瓩的用電大戶,必須配合節電5%,否則將提高電費做為處罰。
政府不怕加收電費會得罪企業,也要拚命衝節電,顯見電力有多吃緊。
常撰文提醒有「缺電危機」的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指出,執政黨強行通過深澳電廠的可能性很高,但第三接收站民意反彈太大,相對困難。加上政府希望提高燃氣發電達五成,有如天方夜譚,更遑論進度落後的綠電,「台灣會不會回到過去分區停電的日子呢?」他擔心地反問。
缺電危機四起,這兩年來,台電從董事長到相關同仁,為達總統蔡英文選前「執政後不會缺電」的承諾,隨時緊盯「電力通報」系統,心情就隨著氣溫起伏不定,連身經百戰的資深員工都倍感壓力。
負責發電的工程師每天想盡辦法找電,一位主管說,「我已經有步找到沒步了(台語)」,大家都用盡洪荒之力了。
為了供電,原計要退休的老舊機組還持續運轉,例如三年前應除役的協和電廠仍供電中,大林五號機還在賣力發電;新機組則三班日夜趕工興建中。
冬天供電也在走鋼索
連環保規範也只能暫擺一邊了。譬如興達電廠因超限發電,導致排放物超過法定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的總量管制,曾多次被罰款,「為達不缺電、限電目標,罰錢也只能讓他罰了,」一位台電員工說。
甚至從前年起,用電尖峰期,連救命用的六部緊急發電機組都出勤了。這原是三座核電廠電力出問題時的備用電源,且發電時每度電成本高達16元(現在每度電售價才約2.5元)。一位退休主管說,「管他黑貓白貓,能發電的就是好貓,能擠出一滴電是一滴」。
甚至,連「降壓降頻」發電也都用上了,台電雖因此多發一點電,卻無法確保供電品質。就像水龍頭打開都有水用,但水流會有小異常,對家用電器沒影響,但高科技及精密製造業卻神經緊繃,隨時注意電力狀況。「我也想給客戶品質好的電力,但當水不夠喝時,大家只能忍一忍,不要堅持一定要喝evian礦泉水,」一位工程師比喻。
平時調度已不輕鬆,夏天用電尖峰期更是考驗。尤其是每天下午1:30至3:30最熱時刻,這幾年台電為補足這兩小時用電量,採「需量競價」,鼓勵用電大戶競標,台電花錢將客戶原先要用的電買回來。
2015年需量競價每度電平均報價7.76元、2016年7.98元,2017年8.38元,報價年年增長,顯見電力日益不足。目前每度電售價2.5元,台電是以三倍價格買回電力。
以2016年為例,夏季一天要買下將近一座火力電廠(40萬千瓦)的發電量,如每度8元,兩小時就是640萬元,假設一年競價40天,台電要額外拿出2億5600萬元買電。
其實,「降壓降頻」「需量競價」就已經是變相的限電。「產業界都很清楚電力吃緊,所有知情的人都很緊張,但限電兩個字絕對不能說出口,怕引起社會紛亂,」一位台電退休主管說。
今年缺電會更為嚴峻。目前預估備轉容量率6.8%,代表全年平均將逼近供電警戒(6%)的橘燈,夏日用電量也會創新高,比去年815大停電最高紀錄還多出1.2%。
甚至連冬天用電也保不住了。近兩年由於全部機組力拚夏季供電,不准5至10月大修,僅能秋冬歲修,只要有機組出問題,就很容易跳電。例如今年2月寒流來襲,就曾亮出紅燈,「連最不缺電的冬天都像走鋼索,今年是史上最缺電的一年,」一位能源主管說。
為何電力陷入如此窘境?立委王惠美批評,目前政府進行的是「躁進」的能源轉型,不考量現實情況、不務實面對問題,才造成現在的困境。
「2025非核時程已訂死,不管有多大的不可能,官員只能跳針式的說『窮盡一切努力』,」她每次質詢都得到同樣的答案。
電費若暴增 至少痛苦30年
將來民眾不僅要面對缺電危機,按照新政府的能源規劃,未來的電價應該非漲不可。
根據台灣能源部落格板主陳立誠估算,政府用綠電取代核電、用燃氣取代燃煤,每年共增加2500億的發電成本,每人每年要多分攤1萬870元的發電成本,如以2016年台電營收5500億計算,2025年的電費應該合理上漲45.45%(表3)。
「假設天然氣又回到幾年前的高水平,增加的電費更難以估算,」陳立誠說,電力基礎建設使用年限達一個世代之久(電廠服役約40年),將來新能源政策所增加的電費,「至少讓民眾痛苦30年。」
這次《遠見》的「全台能源政策民意大調查」顯示,有高達八成民眾認為政府追求非核家園目標,應讓民眾知道未來電費調漲多少?「但政府卻對成本的增加隻字不提,儼然是不能說的祕密!」王惠美說。
政府有責任要向全民說明可能的缺電、限電風險,以及所要付出的代價。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5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