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農委會昨(25)日召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議」,會中檢視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提報的多處保護區保育計畫書修正案,並針對由各野生動物類群專家小組依「野生動物評估分類作業要點」評估建議國內野生哺乳類、鳥類、兩爬類、昆蟲類及魚類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修訂進行討論。
▲台灣獼猴(圖/翻攝自pixabay)
會議結論,新增草花蛇、林三趾鶉、大濱鷸等17種野生動物由一般類調整為保育類野生動物,8種由保育類調整為一般類的有山羌、台灣獼猴、白鼻心、大田鷸、龜殼花、雨傘節、眼鏡蛇、短肢攀蜥。修正後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將辦理預告,蒐集各界意見後,再依行政程序辦理後續公告作業。
17種野生動物由一般類調整為保育類野生動物:林三趾鶉、台灣朱雀、長尾鳩、紅腰杓鷸、栗背林鴝(阿里山鴝)、黃胸藪眉、白耳畫眉、黑頭文鳥、冠羽畫眉、岩鷚、董雞、黑尾鷸、大濱鷸、紅腹濱鷸、青頭潛鴨、金鵐、草花蛇。
林務局說明,本次諮詢委員會討論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調整案,其調整建議,是依各物種的野生族群分布、成年個體族群量、族群趨勢、分類地位、面臨的威脅(棲地面積消失的速率、被獵捕及利用的壓力)等相關指標綜合評估結果。
▲圖/林務局
評估結果,除昆蟲類及魚類名錄沒有調整,哺乳類的山羌、台灣獼猴及白鼻心,兩爬類的眼鏡蛇、雨傘節、龜殼花、短肢攀蜥,與鳥類的大田鷸等物種,因棲地狀況穩定及商業獵捕與利用壓力降低且族群趨勢平穩或上升,由「其他應予保育野生動物」調整為「一般類野生動物」。
▲山羌(圖/中央社)
而近年走私至中國供食用及寵物需求的食蛇龜、柴棺龜,因野外盜獵嚴重、族群減少,則由「珍貴稀有」調整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另透過公民科學、新年數鳥與ebird等調查觀測結果,有多種鷸科、雀科鳥類新納入其他應予保育野生動物。
林務局表示,野生動物保育等級的評定相當嚴謹,相關物種的保育等級評估分類是依「野生動物評估分類作業要點」、由學者依其專業及有長久野外調查經驗的民間專家群,針對各物種野生族群、棲地狀況及受獵捕壓力等相關指標綜合評估的結果,非僅考量單一條件或因素。另保育類名錄的評估約每2年進行一次,但如果有個別物種受到緊急威脅,亦可召開臨時專家會議,加以討論應變。
這次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的調整,除台灣地區原生動物新增17種為保育類,8種移出保育類動物名錄;國外物種參考華盛頓公約第17次會員大會最新修訂名錄,將瑤山鱷蜥等17種由珍貴稀有調整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北美山豹等6種由瀕臨絕種調整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而國內已有產業發展潛力,具繁殖規模及成熟技術爪哇雀則移出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
針對各界關切是否因為近年獼猴造成農損,所以要將其移除保育類名錄?台灣獼猴調整為一般類野生動物後,是否就不受保護、獵捕行為就無法可管?林務局強調,台灣獼猴調整為一般類野生動物,單純的就是經由國內研究台灣獼猴的學者所組成的專家群評估,其棲地與族群現況穩定,暫無需以「列名保育類」的高強度手段保護,絕非為了解決獼猴農損問題。因為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侵害農作物的獼猴,即使是保育類,農民仍可進行撲殺手段在內的必要處置,名列保育類與否不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國內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野生動物保育法、森林法及國家公園法等相關法規劃設的各類保護區及國有林事業區,計佔全國國土面積45%;這些區域均為維護自然生態及動植物棲地之重要環境,棲息於區域內的野生動物,即使並非保育類也受到同樣程度的保護,非經申請及許可,不得獵捕野生動植物。林務局也舉例,本次檢討也將龜殼花、眼鏡蛇、雨傘節等三種毒蛇由保育類調整為一般類,原因也是由研究爬蟲類的學者所組成的專家群,依據其棲地現況與族群趨勢的評估結果,絕不會因為牠們是毒蛇,可能危害人畜,所以調降為一般類。
▲眼鏡蛇(圖/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