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退化憂「我會不會得失智症?」這些方法保養腦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在精神科門診中,因為記憶退化或精神行為症狀的就醫者中,經常會問到:「我會不會得失智症?」

焦慮,沮喪,哭泣,難過,憂鬱,傷心,頭痛,壓力(圖/記者馮珮汶攝)

▲失智症為腦神經退化疾病,患者的認知功能減損幅度,超過正常老化的過程(圖/資料照)

失智症為腦神經退化疾病,患者的認知功能減損幅度,超過正常老化的過程;而隨著退化程度的加劇,患者的失能等級越高,醫療與照護系統所需投入的人力與資源也越多。因此,成大斗六分院精神科吳證寬醫師指出,在認知退化早期,即所謂的「輕微認知障礙」時,儘早系統性介入、預防與治療,逐漸成為臨床實務上的重點。

吳證寬醫師說,今年3月,內政部宣告台灣老年人口突破14%,台灣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政府大力推動長照2.0系統,讓失智症等相關訊息大幅流通,民眾對於失智症等症狀變化更有警覺,也比較願意提早就醫諮詢。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流行病學調查,65歲以上老人超過320萬人,其中7.93%患有失智,而輕微認知障礙的長者,更占了18.32%。臨床上,輕微認知障礙的判定,在於患者的認知能力僅些許損害,日常功能尚可獨立完成,但較為吃力或需輔助機制。譬如:患者時常遺漏採買物品,可以筆記寫下購買清單協助記憶。一般而言,輕微認知障礙被認為是正常老化與失智症之間的過渡期。

吳證寬醫師表示,輕微認知障礙,並非全然不可逆的過程。根據國內外文獻,雖然約10~15%的輕微認知障礙患者一年後會進展為失智症,但有近5成以上的患者的認知障礙不繼續惡化。及早就醫評估,可以協助患者辨識出認知功能的風險因子與保養竅門,以求趨吉避凶,達到腦力保養之功效。

吳證寬醫師也指出,腦力保養的重點有幾項:

一、血管風險因子的控制為首要之重。臨床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菸酒癮、中風或頭部創傷,均可能為腦血管病變病因,導致腦神經損傷。妥善控制患者的三高、戒酒菸等,均能有效降低血管風險因子

二、心理健康的管理,如失眠、焦慮、憂鬱、躁鬱等治療,能穩定患者的專注力,進而促進認知功能。

三、其他常給的建議,包含視聽覺輔具的矯正與使用、治療睡眠呼吸疾患,及避免過量重複的用藥(如患者習慣四處求診服藥)等。

目前並無任何藥物與食材,有足夠證據證實能治療輕微認知障礙;因此最好的治療計畫就是健康促進,譬如規律的作息、運動、膳食營養,與維持適當的體重,避免過重或過輕。另外,不可或缺的是社交互動,一方面強化患者的情感支持系統,再者能有效刺激腦部神經,延緩認知退化,保持腦力。

吳證寬醫師提醒,對於有輕微認知障礙的患者,臨床上建議每年檢測認知功能變化,有利於醫療處置與照護資源的適時調整,以符合患者與家屬的實際需求。(編輯:李鴻典)

#《祝你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