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有用公筷母匙的習慣嗎?當心染幽門桿菌引癌上身。醫師提醒,華人有共食習慣,恐提升感染幽門桿菌機率,此菌與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疾病相關,呼籲食物必須洗乾淨、水煮沸才引用、並養成使用公筷母匙的習慣,以降低感染此菌風險;尤其口臭、胃痛、打嗝、噁酸、消化性潰瘍、胃淋巴瘤、胃癌家族史、家庭同居人中有接受菌治療等族群都要提高警覺。
▲(圖/資料照)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幽門桿菌是目前已知為多種上消化道疾病發生的共同致病因,世界超過50%人口帶原幽門桿菌,在台灣十歲以下的孩童感染率約為20%;二十歲以下的青少年感染率約為40%;而年齡在三十歲左右者,其感染率則高達50%;四十歲以上則超過75%。
邱展賢說,幽門桿菌存在於環境的土壤及水中,人體除了胃黏膜外、口水、糞便、牙菌斑也可以發現菌種的蹤跡。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口經口或糞經口傳染,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一般低社經地區、衛生條件較差、有家族史的帶菌率會較高。
邱展賢指出,幽門桿菌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疾病有關。據統計,幽門桿菌感染約有80%的病人沒有症狀,10到15%會產生消化性潰瘍,約1至2%產生胃癌。
感染幽門桿菌的初期可能毫無症狀。邱展賢說,檢測幽門桿菌的方法有抽血、呼氣試驗、糞便潛血、胃鏡切片,依個人情況建議檢查方式,但有幾種情況建議要做:(一)長期胃有不適症狀如口臭、胃痛、打嗝、噁酸等;(二)診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淋巴瘤。(三)胃癌家族史。(四)家庭同居人中有接受菌治療。(五)須長期服用可能造成消化性潰瘍的藥物,有上述情況者建議與上消化道內視鏡一起檢查。
他提醒,日常生活中注意環境衛生及飲食安全,公筷母匙,勿以口中食物餵食幼兒,加強個人衛生習慣,如廁後洗手,減低感染幽門桿菌的機會,倘家中有人感染且出現胃部不適時,應考慮接受幽門桿菌檢測,並視病況接受滅菌。
邱展賢也提到,幽門桿菌治療時較難察覺變化,如果治療覺得藥太苦就不吃,可能導致治療不足使得細菌更加強壯,他呼籲,胃部有感染症狀就應積極治療。且由於幽門桿菌已被定義為致癌因子,滅菌之後仍要定期追蹤胃部健康,以利早期發現胃癌。(編輯:楊晴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