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蕭保祥/台北報導
中華職棒(CPBL)15日截止,再度沒有選手宣告成為自由球員(FA)。球員工會晚間發布新聞稿,認為健全FA制度刺激選手流動,可以比第5、6對更優先。
▲中職球員工會5月理事長交接,周思齊(左4)為現任理事長。(資料照/記者王怡翔攝影)
以下為球員工會新聞稿全文:
2018 年 11 月 15 日下午 4 點已過,一如預期,中華職棒 29 年沒有球員行使自由球員權利。
▪球員流動是刺激職業賽事的要素▪
2009 年黑象事件之後,中職迫於政府與各方施壓,實施自由球員制度,九年過去僅有九人次行使、兩人藉制度轉隊;近五年來,更是沒有選手經由正常球員交易制度流動,反而發生三次球團易主事件。
美、日、韓職早已印證,職業運動重視吸睛度與新鮮感,球員流動所帶動的話題性受球迷關注,更讓球員有機會找到合適舞台。反之,球員流動停擺,比賽就難起漣漪,球迷也失去熱情,市場更無法活絡。
中華職棒 30 年來,除了在政府要求下添補制度外,不曾見過大規模變革,工會屢次建言請聯盟及球團張開雙手,與勞方共商制度改革,更在 2016 年舉辦「球員工會踹共-神秘的中華職棒規章」說明會,向關心中職發展的朋友解釋現行制度問題,並積極提出改革建議方案。說明會中,就已點出中職自由球員申請年資和補償規定門檻過高等問題,也建議參考日職制度分級並降低門檻 (如附件圖檔) ,期望促進球員流動。
無奈三個球季過去,中職除了配合資方需求增修規章條文外,沒有明顯建樹,也導致旅外自由球員制度,不但在今年出現「挾球員權益當不透明草創制度實驗品」的情景,甚至重演「一本規章,各自解釋」的離譜戲碼。
▪奢望增隊,不如著手健全制度▪
近幾年,不乏企業透過工會了解中職現況、評估加盟可行性,但最後都無疾而終,工會分析主因是外部企業對中職制度抱持疑慮,同時在中職的「既有框架」下找不到參與經營的價值,因而降低加入的動機與需求。雖然今年申請加盟的跨國球隊,無法帶來「增加本土球員就業機會」與「活化自由球員市場」的效益,工會依舊期待新球隊加盟所產生的刺激與幫助。
但我們要請教聯盟,在募集第五、第六隊時,可曾思考過中職的營運模式對企業沒有吸引力的主因?聯盟在檢討國內企業「沒有心」的同時,可曾思考過無法吸引球迷進場、導致觀眾入場數連年下探的核心問題?當我們面對「百業蕭條、環境氛圍保守」的現實條件時,與其檢討環境景氣,何不著手提升球員流動?與其奢望第五、第六隊當特效藥,何不帶領現有四隊一起改善中職體質?
綜觀各產業草創初期,仰賴國家政策扶植和內部機制保護開創中的市場,都是可理解的做法,但即將歡慶 30 周年的中職,還要被扶植多久?還要自我封閉多久?我們拒絕競爭,卻因此喪失競爭力,在機會稍縱即逝的現實環境下,中職聯盟還奢望以此姿態殘存多久?
▪台日交流可學習的絕非僅限於球場上▪
日職逐漸放寬自由球員交易條件,一方面是為了實現契約公平,更重要的是讓聯盟、球團及球員一起努力活化市場,同時為球賽注入更多火花!工會比聯盟、球團和所有球迷都期盼新球隊的加入,也對任何可能帶給國內棒球市場正面衝擊的變化充滿期待,而今年正式啟動團體協商後的緩慢進度,也讓工會體認到「若只憑藉勞方提出團體協商推動改革,中職將難以跟上世界先進運動國家的潮流」,所以工會深知自己不能怠惰,會持續務實的要求聯盟、球團健全體制、活化球員流動,讓中職成為企業願意投入、球員敢於憧憬的聯盟!